記者 李元春
11月3日,濱州市委宣傳部舉行“在濱州 知濱州 愛濱州 建濱州”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濱州市科技局局長、市外國專家局局長李朝暉介紹了全市科技工作發展成就。記者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濱州市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引導創新資源向創新活動集聚,系統性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科創助推高質量發展、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作用持續顯現。全市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上升至全省第7位、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創新資源指數列全省第3位?萍碱I域考核指標連續兩年取得全省第1名的成績。

聚力高能級平臺建設,打造創新驅動“強力引擎”
濱州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濱州市渤海科技創新券使用管理辦法》等文件,構建起涵蓋創新全鏈條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自2019年起,全市扎實推進以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為雙核的“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創新布局建設。截至目前,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聚集800余項科研服務資源,創新要素加速整合,放大效應持續顯現。魏橋國科研究院光刻膠項目試生產成功,鋁基復材項目正式投產。通過山東省鋁基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建設,完成首批7個研發項目立項,投資額1.1億元。組建山東省高端鋁制造與應用創新創業共同體,實施科技研發項目11項,帶動鏈條企業研發投入1.2億元。同時,結合產業共性需求,布局了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三類定位清晰、有機銜接的市級科技研發平臺體系。目前,已累計培育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58家、技術創新中心8家、新型研發機構28家,成為全市高層次人才聚集、重大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突出企業主體作用,推動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建立科技型企業鏈條式梯次培育機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從2012年的56家增加到2021年392家,增長7倍,其典型經驗做法也受到了山東省政府的通報表揚;建立研發投入激勵機制,2021年度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49%,列全省第1位,實現了“兩連冠”;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歷史上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成為全省第7個研發投入過百億的地市。同時,實施產業集群科技創新工程,培育濱州市創新型產業集群4家,先后獲批國家高端鋁材、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國家高端鋁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玉米精深加工、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
優化人才引育環境,強化基礎支撐服務能力
聚焦“人才+科技”,實施人才“百千萬”工程、“三進三創”工程,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對高層次人才的資料查閱、研發實驗、儀器設備等需求,給予全力支持。鏈接科技部人才中心高層次人才資源庫,成功獲批科技領軍人才(濱州)創新驅動中心。依托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高等技術研究院,成功爭創首批省級開放式大學科技園建設試點。2017年來,共入選國家級重點人才計劃6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2人、山東省外國專家項目9人(團隊),以及省級以上各類引智項目35項。
當前,濱州探索出“企業出題點題、政府牽線搭橋、高校院所參與”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并先后與清華大學、中科院沈陽分院、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濱州中心和濱州鋁谷中心。全市已有39家企業與13家“中科系”院所開展了戰略合作,實現了超高精細光刻膠、鋁基復材、彈性應變傳感器、激光選通成像等一批國字號科研成果批量轉化、落地試產。
接下來,全市將啟動新一輪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擴容提質。按照高能級平臺、融合協同創新平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等功能,加快重塑科創平臺建設體系,體系化布局一批市級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創業共同體,打造科技創新策源新引擎,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濱州跨越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