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濟寧已完成濕地保護修復20萬畝。 |
近日,濟寧市南四湖自然保護區及周邊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工程項目,通過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評審,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億元 近年來,濟寧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群眾擁有了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制定修復治理方案 增加綠化面積 近年來,濟寧市把露天非煤礦山綜合整治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著力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和生產礦山生態修復,2022年全市計劃修復礦山7005畝。截至目前,已完成治理7160畝,完成率102%。 堅持生產礦山“控增量”。按照提標準、提速度、提效率、擴范圍原則,制定修復治理提升方案,將礦權范圍外、可視范圍內破損山體統籌編入治理方案,最大限度增加綠化面積;全程加強后期管理管護,科學指導礦山企業提升方案編制和礦區復綠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量化考核,確保了治理成效。 堅持綠色礦山“提質量”。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推進礦山企業轉型升級,全市礦山總數由2015年底的132個壓減至88個;綜合運用遙感監測、無人機航拍、三維建模等技術,全面提升科技管礦水平;全力打造綠色礦山,建立“礦山自建自評、第三方評估、實地核查、達標入庫、自動享受相關政策”機制。鄒城已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礦業發展新模式、新機制。近日,濟寧市南四湖自然保護區及周邊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工程項目,通過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評審,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億元。 塌陷地華麗蝶變 “包袱”變生態財富 濟寧因煤而興,煤炭開發后留下的塌陷地如何治理,濟寧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徑,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多贏。 規劃引領治理新方向。濟寧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縣和煤炭企業“十四五”治理規劃編制,優化提升全市治理模式、方向時序和功能布局。劃定了環濟寧主城區周邊、南四湖—大運河生態修復保護帶、6條主要河流生態修復廊道和農業修復區治理功能區,簡稱“一環兩帶六廊多片”,全面提升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綜合服務效能,引領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向縱深發展。 圍繞塌陷地綜合治理,濟寧開展了新探索,進行示范引路,全面提升治理的綜合效能,具體包括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發展“綠金”經濟項目、打造多功能治理項目。同時,今年濟寧啟動了80個項目、總規模10.86萬余畝,年內將完成剩余穩沉和歷史遺留塌陷地的治理,可順利完成省定雙100%的治理任務目標。 國際濕地城市 再添優質生態名片 今年5月26日,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揭曉,濟寧市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是國際25個城市之一、中國7個城市之一、山東唯一獲此殊榮城市。近年來,以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依托,濟寧市大力實施城市濕地生態建設、重要濕地建設、小微濕地建設、濕地生態產業體系建設、濕地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濕地管理體系建設等六大任務,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創建國際濕地城市以來,完成濕地保護修復20.37萬畝。重點打造了10處精品小微濕地、建立5處濕地宣傳教育基地、3所濕地學校。全市已創建濕地鄉鎮32個、村居56個、小微濕地124處。同時,開展攝影展、觀鳥賽、濕地科普教育等線上線下宣教工作,全市開展各類活動100余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2萬余份,關注參與人數達到19萬余人次。如今,在運河之都,南四湖國際重要濕地、大運河世界遺產點段、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與35處市級以上濕地公園,共同構成了全市的濕地城市基礎,“國際濕地城市”已成為濟寧的優質生態名片。 (于偉 聶尚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