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建軍 通訊員 劉曉磊 高暢
為充分挖掘鹽堿地潛力,推廣棉花全程機械化種植,助推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高質量發展,以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指導,山東省農科院和無棣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新品種暨全產業鏈現場觀摩會,在國家級棉花生產基地濱州市無棣縣西小王鎮召開。

觀摩會現場,全自動棉花收割機在濱州市無棣縣西小王鎮5000畝棉花生產基地來回穿梭,收割下今年當地最后一片棉地,這也是首次嘗試在新疆以外棉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
據悉,人工摘棉花一畝地出籽棉就需要600元(人工按1元/斤計算),采棉機作業包括5%-10%的損失率,一畝地只需150-160元,大幅降低了成本,也大大減少了勞動力投入。
近年來,山東省農科院投入3個團隊6個課題組在西小王鎮持續開展產學研合作,從良種培育、配套栽培、綠色防控等多方面做足鹽堿地文章。魯棉研37號等26個棉花新品種在當地試種,以不選最優、只選最適為原則,通過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方配套,提高棉花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現場會也對這些先進科研成果進行了推介。
現場會通過直播方式廣泛傳播,與會人員還走入棉花生產加工企業,對當地棉花全產業鏈進行深入剖析和借鑒學習,近萬名專家學者和各地棉花種植產業帶頭人同步收看直播,帶動黃河三角洲棉花產業種植業的恢復和發展,有效推動山東棉花種植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促進產業融合,為棉花產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