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瓊 通訊員 王曉燕 韓坤生
《詩經·風·擊鼓》中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多時候,人的生命總是脆弱不已,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但總有人能把生命活得精彩,不負被愛和所愛。
石廟鎮大呂村村民劉增秀于1998年因腦瘤手術后遺癥頸部以下失去活動能力,作為丈夫,24年來不離不棄,以妻子的病床為中心,從沒出過遠門,他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著夫妻間的恩愛,用自己的行動闡釋著相濡以沫的人間真情。他,就是石廟鎮大呂村村民呂和成。2022年6月,呂和成入選第123期“山東好人”。

在這乍暖還寒的季節,小小的臥室暖烘烘的,呂和成正在與妻子聊天。自妻子癱瘓以來,呂和成每天的工作重心就是圍繞著妻子的床榻,不離不棄,悉心照料。“他照顧的我很好,一點也不煩,我煩了他也不煩”,劉增秀說。
今年73歲的呂和成從49歲開始照顧妻子,24年來妻子的吃喝拉撒都是呂和成一個人照顧,自妻子臥床以來,呂和成在這之前不擅長的做飯,很快全部學會了,而且始終按著妻子的心愿換著樣地做,目的就是讓妻子能夠吃的好、吃的舒心。
“她愿意吃啥,咱就跟著和她一塊吃啥,牙不行咱吃軟的,多方面為她著想”,呂和成說。
在妻子的個人衛生上,呂和成更是做的細之又細。劉增秀常年臥床,雖然肌肉萎縮但從未發生褥瘡,雖然大小便失禁但身上一直干干凈凈。“該干凈的就得干凈,臟了就得洗”,呂和成說。
對于我們常人來說很難解決的事情,在呂和成面前也都迎刃而解。他自己摸索經驗,消毒擦藥,灌腸清洗,親力親為,從不接受小輩的幫助。據呂和成女兒介紹,為了便于幫助母親排便,父親想辦法在床上挖了一個大洞,床底下放上一個便盆,20多年了,從來沒有弄臟過被褥。
“護理這個事,時間長了就有經驗了,怎么讓她舒服一點咱就咋辦,天長日久的,這些事就平平常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了”,呂和成說。
護理好、照顧好妻子已經成為呂和成的一種生活習慣,24年悉心照顧、默默守護的動力源泉是呂和成夫婦年輕時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同甘共苦的生活經歷。“年輕時她跟著我也是受累了,當初我做衣服,其他的零碎活她干地干干凈凈利利索索地”,呂和成一邊回憶一邊說。
目前,呂和成的五個女兒及她們的家庭都在惠民縣城,呂和成對妻子的守護、對生活的負責這種態度,潛移默化的深入了整個大家庭每個成員。“父母之間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也影響了我姐妹幾個”,呂和成女兒說。
24個春夏秋冬,8700多個日日夜夜,26000多頓早中晚餐,在這一串冰冷的數字中間,感受到了呂和成對妻子的溫情、對家庭的熱情、對生活的炙情。
一份感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段守護經得起艱辛的磨煉,一份真情經得起世俗的浸染。生活中呂和成是妻子的靠山、是家庭的榜樣、是時代的楷模,呂和成用自己純樸善良的人性書寫了一段貫穿自己一生的真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