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瓊 通訊員 王曉燕 羅春婷
人們常說:“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的好事”,而陳美常老人卻將這難事做到了。
今年88歲的陳美常,是惠民縣胡集鎮河溝陳村一位普通老人。一直以來,他用自己執著樸實的行動向大家詮釋著“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信念。他三十幾年如一日的愛心捐助行為不僅得到了社會廣大群眾的贊譽,也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的典范。2012年6月,陳美常入選第3期“山東好人”。

“我小時候生活貧困,沒上過幾天學,曾經為了生存也要過飯,我深知困難群眾的難處,就希望能盡力幫別人一把”,在胡集鎮陳美常“傳承雷鋒精神”文明實踐家庭站,志愿者們圍坐在老人身邊,聽他講述親身經歷,翻看著老人曾經獲得的榮譽,濃濃的敬意油然而生。
2022年,胡集鎮挖掘榜樣典型事跡,打造陳美常“傳承雷鋒精神”文明實踐家庭站,通過傳承“榜樣精神”,讓“榜樣效應”持續擴散,掀起了志愿服務新風尚,推動了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飛入百姓家。
“小時候因為沒有文化,吃了不少苦頭,這也是我一輩子最大的遺憾”,陳美常老人對著志愿者們說道。“讓孩子們上好學、讀好書”的想法一直深深扎根在老人的心頭。為了改變自己村小學艱苦的學習條件,老人主動承擔起小學的維修工作。在寒風凜冽的冬天,他為學生們買炭生火,在熱浪滾滾的夏日,他為孩子們安裝電扇,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1984年開始,老人共安裝電扇9臺,購置修繕桌凳327張,購買安裝玻璃124塊,每年為學校提供一噸煤炭。
1995年,老人聽說“希望工程”后,立即向有關機關干部了解“希望工程”的職責與義務,主動申請并承擔起了10個因貧困即將面臨輟學學生的全部學習費用。如今,這些孩子們都走上了工作崗位,每每提到陳美常老人他們無不熱淚盈眶,“是陳爺爺圓了我們的大學夢,讓我們過上了現在這么好的生活”。過年的時候,老人的家中總是特別的熱鬧。

敬老院的老人一直是陳美常心中的牽掛。逢年過節,敬老院里總能看到陳美常老人的身影。從1986年起,老人年年都為敬老院捐款,三十多年來捐款近六萬元。“三十多年了,他每年都給我們這些老年人送錢,從最初的10元,30元,再到現在的50元,即使腿腳不方便,收入微薄,也一直堅持著”,提起陳美常,敬老院的老人們無不豎起大拇指。
“只要活著,我就會無償的向社會捐助下去,直到人們都過上好日子”,在陳美常的影響下,他的兒孫輩們也都在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三十幾年如一日獻愛心的他,已累計為貧困學生、孤寡老人、社會困難群體捐助善款達10萬余元,一直是鄉親們口中的“好人”。陳美常卻總是笑呵呵地說:“我也就是一個老人,黨給了我這么多,教會了我這么多,我怎么也要做點什么。我要再多活幾年,多獻點愛心,用句現在的時髦話說,叫‘將做好事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