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開區市場監管局通過將信用元素嵌合于市場監管全鏈條,逐步構建起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監管新型機制,趟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淺入深、從窄到寬”信用監管新路徑 ◆導報記者 于慧年 通訊員 鄒威
“通過今天的信用約談,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信用是企業的發展根本,誠信經營是每個企業家必備的基本素質。”10月20日,威海世中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金光植在經開區政務服務大廳市場監管窗口接受信用約談后這樣說道。約談結束后,工作人員依法對該企業辦理了信用修復。截至目前,經開區已對72家失信企業進行了信用約談,及時幫助企業完成了信用修復。 面對信用監管的新形勢、新問題,經開區市場監管局主動作為、勇拓新路,通過將信用元素嵌合于市場監管全鏈條,逐步構建起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監管新型機制,趟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淺入深、從窄到寬”信用監管新路徑。
信用風險精準分級分類 夯實監管底基 信用風險分級分類是實施精準監管的前提和基礎,是夯實信用監管的底基。經開區依托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協同監管平臺,加快涉企信息的統一歸集,組織各單位將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抽檢檢查等涉企信息及時錄入平臺,為市場主體信用風險分類提供相對完整、準確的數據支撐。截至目前,全區共錄入平臺各類數據4萬余條。 同時,經開區市場監管局依托山東省政府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和威海市“大數據+市場監管”平臺,在全市率先制定《推行市場主體信用風險分級分類、實施差異化監管工作方案》,對全區5萬戶市場主體實行通用型的信用風險分級分類。通過制定《差異化監管細化措施清單》,區市場監管局對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價格、食品生產企業、電梯等9個監管事項制定了具體的分類監管措施。結合部門職責分工,教育、社保、建設等單位都分別建立了專業型的信用風險分類標準,這使得監管更趨于精準化、更具靶向性。目前,全區已在22個監管領域推行信用風險分級分類。
部門聯合差異化 雙隨機抽查監管效能倍增 利用信用風險分類結果,2021年,經開區在全市率先探索開展部門聯合雙隨機差異化監管,有效提升了問題發現率和監管效能。2022年以來,經開區將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全部運用于雙隨機市場主體抽查,差異化監管率達到100%,監管的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以對誠信經營企業“無事不擾”為監管目標,經開區對信用高、風險低的企業非必要不發起檢查計劃,一個檢查周期內最多檢查一次。依托省雙隨機平臺,及時排除本系統本年度已檢查企業名單,有效避免重復檢查問題。同時,持續加大部門聯合檢查力度,審核部門年度抽查計劃和部門聯合抽查計劃,對同一家監管對象盡量關聯更多的部門共同參與檢查,力爭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避免多頭檢查現象發生。今年,經開區已完成部門聯合檢查1169家,占比53.58%,同比增長186.60%。
嚴把企業“信用關” 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企業是市場監管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主體,為此,經開區不斷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激發企業誠信經營自律意識。去年9月,經開區制定了《關于對失信企業開展信用約談工作的通知》,明確了約談對象、方式、步驟和效果等。一年多來,共計對200余戶申請信用修復企業施行了約談,強化了企業依法經營意識,企業自主年報率逐年提升,達到96%以上。 經開區市場監管局聯合區法院、經濟發展局、行政審批局制定《破產重整企業實施信用修復的工作意見》,建立起部門聯合信用修復機制。目前,已為1家破產重整企業適時修復信用,對10家重整企業實施了“信用體檢”。“我們還聯合區社會信用辦、法院、稅務、社保等部門,定期對‘信用中國’平臺的黑名單企業進行排查,對42家符合撤銷公示規定的企業,主動指導其提交撤銷申請,消除失信為企業帶來的不良影響。”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經開區還建立起信用聯查互證機制,對黨員發展對象、村兩委換屆預備人選、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等實行信用信息聯查,嚴把人選“信用關”“質量關”。對因未年報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但因受政策限制無法解除信用聯合懲戒約束的企業,區市場監管局積極協調相關單位出具信用證明,幫助企業盡快恢復正常經營。截至目前,已為7家企業出具相關證明,支持企業安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