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11月21日,濱州市委宣傳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殷梅英主要介紹了全市海洋發展和漁業事業相關情況。記者獲悉,十年來,濱州市始終牢記“更加注重經略海洋,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堅持陸海統籌、向海圖強,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做好經略海洋文章,為海洋強省建設展現了濱州擔當,為富強濱州建設貢獻了海洋力量。

“四港聯動”破題起步,“海上濱州”建設全面起勢。據介紹,濱州港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成為省會城市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四港聯動”破題起步,通江達海的水運體系、港城融合的發展藍圖加快構建。推進陸海一體污染防治,2021年全市5條入海河流水質全面消除劣V類,總投資4.06億元的國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啟動實施,海洋生物多樣性穩步恢復,海洋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海洋產業體系日趨完善,14個主要海洋產業、10個其他海洋產業、11個海洋相關產業一應俱全,形成了以海洋化工、海洋漁業、海洋交通等傳統產業為主導,海水淡化、海工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多點突破的發展格局;2017年海洋經濟數據核算以來,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從257億元增至401億元,年均增幅12%,占全市GDP的比重由9.8%提升到13%,海洋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壯大臨海特色產業,經濟發展質效顯著提升。近年來,全市積極培育壯大海洋新能源、海水綜合利用等戰略新興產業,提檔升級海洋漁業等傳統優勢產業。魯北鹽堿灘涂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納入省規劃,國內最大的單體光伏漁業項目投產運營,全市建成并網海洋風電、光伏項目32個,海洋新能源全面起勢。海水淡化產業從無到有,產能規模躍居全省第3位,打造了海水綜合利用濱州模式。生態漁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型集群,重點抓上游水產種業、下游精深加工,帶動養殖高效生態品質提升,全鏈條發展格局加快塑成。
全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對蝦品種占全國的1/4,苗種環渤海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36萬畝,新增設施化養殖100萬平方米,創建省級海洋牧場4處,十年累計產出水產品469萬噸,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優質的水產食品。
完善海洋監管體系,用海服務保障規范高效。全市嚴格執行《海域使用管理法》,認真落實海洋功能區劃、海域權屬管理、海域有償使用等一系列法規制度,推動海洋管理使用邁向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同時,編制發布了《濱州市海洋功能區劃》,科學劃定了1896平方公里海域主體功能。承擔海域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海洋資源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2個國家級試點,自主開發海域海島“一張圖”管理系統,在全省推廣使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進海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圓滿完成海岸線修測,拓展了濱州臨海發展空間。靠前服務重大基礎設施用海,累計審查用海項目289宗、確權海域面積4.1萬公頃,為全市能源、運輸、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強有力的要素保障。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活力迸發,注入強大科創動能。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其應用型科創平臺作用,在破解產業瓶頸難題、推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搭建海洋科創服務“線上平臺”,入駐涉海企業26家,促成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等14家科研院所、23名專家教授,與市18家涉海企業簽訂科技合作協議,落地成果轉化項目12個,實現收益3.5億元。此外,還聯合企業設立了5個海洋漁業科研中試基地,派駐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地開展科研試驗和成果轉化,開展了內陸南美白對蝦“135”分級接續二茬養殖、貝類苗種繁育、蝦貝混養、溫棚蝦參輪養和網箱保苗等試驗,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線上線下培訓海洋漁業從業人員1100余人次,有力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十年間,濱州市海洋和漁業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今后,濱州將牢牢鎖定高質量發展這一戰略目標,以創新驅動、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為導向,突出要素保障、產業發展、民生服務、安全監管四大方面,增創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為更高水平的富強濱州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