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身高,大部分北方人不禁挺了挺腰板,露出憨厚一笑。尤其對于在輿論場上樹立起鮮明“品牌”的“山東大漢”“山東大嫚”來說,更是小意思,畢竟章丘的大蔥都長到了2.532米,1.85米以下的都沒有資格參賽(吉尼斯紀錄)呢!
那么,去掉印象分,單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北方各省是否真的夠“高”?啥都大、啥都高的山東,到底處于什么位置?今年剛出版的《2019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給出了答案。
可以看到,在對全國各省份19-22歲男女生身高的調查中,黑龍江省以男生平均身高178.17厘米(注意:均值還沒到18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66.23厘米雙居首位。遼寧省以男生平均176.72厘米,女生164.45厘米位居第二。山東省以男生176.38厘米,女生163.87厘米排在第三。天津、北京、吉林、青海等省份緊隨其后。
如果按地域看,可以發現,平均身高前十名的省份中,只有排名第九的江蘇屬南方省份,接下來就到了位居十四、十五名的湖北和安徽。南北方的身高差異確實存在。
大家都想長得高一點,身高到底和什么因素有關?相關論文指出,影響身高最重要的是基因,一個人最終能長多高,60-70%是由遺傳來決定的,剩下的30-40%則與營養攝入、運動、睡眠等其他因素有關。
事關基因,往往束手無策。好在還有三四成的余地可供人們發揮。在骨骺線閉合之前,在可以掌控的維度里,均衡膳食、保證營養是家長們沒有硝煙的戰場。尤其雞蛋、奶制品、紅肉、魚類等富含鈣和蛋白質的食物,對身高發育最有功用。
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結構不是個獨立的事情,它的地域性比較明顯。北方人個子普遍較高,與日常飲食多吃面、肉、蛋有很大關系,從國家統計局南北方不同省份居民人均蛋類消費量的統計數據也能看出來。
高蛋白、高鈣的飲食結構,讓北方人本就存在的基因優勢更加凸顯了。不過隨著飲食觀念的變化,總體上來看,所有的家長都更加注重孩子的營養了。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個事實,就是“一代更比一代高”。這一點在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發布的《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中也有體現。
從上圖可以看到,男性、女性均在20-24歲年齡組平均身高最高,平均值分別為172.6厘米、160.6厘米,與20-24歲組相比,55-59歲組男性、女性身高平均值分別低5.1厘米、3.6厘米。
也就是說,無論男女,越晚出生的人,普遍高于越早出生的人。舉個例子,爺爺要是170厘米,大概率爸爸是超過170厘米的,而孫子更大的概率是超過爸爸的。其實就是國人越來越高了,這也符合我們日常的認知。
長個子是系統工程,還是限時任務,必須從娃娃抓起。廣大的家長同志們,下面是官方發布的兒童青少年標準身高參考表:
此外,對于我們這些已經超過288個月的大齡寶寶,可以用遺傳靶身高預測法看看自己的身高是否在正常的范圍內,有條件的也可以預估下一代的身高范圍(手動狗頭):
算出來了嗎?如果很“不幸”,身高低于這個范圍,借用網友的話,應該是“小時候鈣奶餅干吃少啦!”快補一補看還能不能“竄一竄”吧!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