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濱城區秦皇臺鄉因自然條件及地理位置所限,該鄉經濟多年來一直以傳統糧棉產業為主導,鄉域經濟發展滯后。
“過去因為土地鹽堿化厲害,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只有棉花,這幾年棉花生產成本不斷增長,造成農民增收減緩,許多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傳統的糧棉種植業已不符合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增收需求。”秦皇臺鄉農委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隨著水利設施建設力度的加大,依靠韓墩灌渠黃河水的輸入,澆灌條件得到了改善,秦皇臺鄉的土質不斷改良,農業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昔日鹽堿地如今變成了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的肥沃良田。

作為典型的農業鄉鎮,農業如何發展?如何讓農業變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這是擺在秦皇臺鄉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秦皇臺鄉在穩定傳統糧棉生產的基礎上,改變農業單一生產模式,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全力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實施建設特色農業示范區,以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高效農業轉化升級,鼓勵村黨支部在特色產業中帶頭成立合作社,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先鋒堡壘和黨員的引領作用,推動合作社有序健康發展。
“在建立合作社過程中,我們推行‘企業+黨支部+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示范引領帶動作用提高農戶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該鄉組織委員朱華亭說。目前,全鄉已有6個行政村成立了合作社,為全鄉農業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在利民新村北賈家的西藍花種植基地里,村黨總支委員張秀萍和合作社社員正一起收獲西藍花。看著豐收的西藍花,張秀萍高興地合不攏嘴,“在合作社的帶領下,今年我們村種植了100余畝,由于市場行情很好,種植利潤很是可觀,每畝效益在5000元左右。”
秦皇臺鄉富民新村在“特色”黨支部的帶領下,把西藍花做成了村里群眾的增收致富產業,年產值達到100多萬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
為充分發揮合作社作用,秦皇臺鄉堅持選優配強“領路人”,從特色產業帶頭人、致富帶頭人和合作社負責人中培優“領頭雁”。目前在合作社負責人中有黨支部書記6名。
同時,秦皇臺鄉還根據各合作社特點,建立健全了定期培訓、信息交流、黨員幫帶等制度,制定了政策、技術、資金和幫扶機制,幫助解決特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秦皇臺鄉借助招商引資,建設規模企業,引領農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著力構建“科技+農業產業+生態”的綠色產業集群。

位于秦皇臺鄉的省級龍頭企業濱州福哲思蕈菌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育種、生產、加工、銷售、采摘為一體的食用菌全產業企業。在秦皇臺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公司先后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20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冷藏發菌廠房和3條食用菌基料化生產線,年產菌棒180余萬,年利用秸稈4000噸以上,形成高效的“農作物廢棄物—食用菌生產—有機生物肥料—有機農產品種植”食用菌產業生態鏈。同時,公司大力發展羊肚菌、赤松茸、黃金耳等珍稀食用菌品種,并相繼研發蘑菇面條、低溫油炸食品、蘑菇醬等衍生產業,進一步提升了產出效益,帶動秦皇臺發展成為魯北地區乃至全省的食用菌特色產業小鎮。
“創新農業發展方式與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下一步我們將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打造農業產業園,推廣名優特品種規模種植,發展休閑、娛樂、生態旅游采摘,引導農業向科技化、規模化、休閑化、富民化方向發展。”說起今后的發展方向,秦皇臺鄉黨委書記張碩信心滿滿。(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