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在12月7日濱州市委宣傳部舉行的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黨組副書記韓廣智介紹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相關情況。近年來,濱州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大力推動生態環境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良好生態環境帶來的生態紅利。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1-11月,全市優良天數為231天,同比增加11天;優良率為69.2%。重污染天數為“零”,也是“2+26”傳輸通道城市中唯一一個未出現重污染天氣的城市。全市18個省控以上斷面全部達標,其中國控斷面優良比例54.5%,超額完成年度目標18.1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同比改善10.31%,改善幅度列全省第2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已完成999個村,超額完成省下達的115個村的任務目標;43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已全部完成;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污染防治攻堅戰戰果豐碩。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累計完成5179臺電解槽超低排放改造;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1928家;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小鍋爐3227臺;完成87.63萬戶農村清潔取暖改造任務;累計投資95.29億元建成4條鐵路貨運專用線,設計總運輸量4972.6萬噸/年,可替代約155.39萬輛(次)柴油貨車運力,每年減少顆粒物、NOX(氮氧化物)、CO(一氧化碳)、HC(碳氫化合物)排放量分別為4321.39噸、213.87噸、152.87噸、46.88噸。
強化臭氧與細顆粒物協同控制,強化工業企業的深度治理,推動117家重點企業開展泄漏檢測與修復、對540家加油站油氣回收設施全覆蓋監測、對1.3萬臺非道路移動機械加裝定位系統、持續加強揚塵污染防治,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工業源管控達3700余家,實現了涉氣企業全覆蓋。截至11月10日,圓滿完成夏秋季秸稈禁燒工作,濱州成為2022年全省夏秋季“零通報”“零火點”的城市。
堅持陸海統籌,完成1379個入河排污口、913個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組織開展潮河、支脈河、秦口河、小清河等重點流域排查溯源。持續推進“兩清零、一提標”,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17個項目納入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項目儲備庫,36個橫向生態補償斷面完成2021年資金兌付。
環境治理、監管模式不斷創新優化。市生態環境局投資2.15億元建成的“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被列為山東省大數據創新應用典型案例、入選“十四五”生態環境創新工程案例。該平臺打通了30余個系統,全面覆蓋97個空氣自動監測站、31個地表水考核斷面、2個飲用水水源地自動監測點位、495枚放射源視頻、328處高空瞭望點位、重點企業實時監測系統、電量監控系統、工地視頻及揚塵數據系統、機動車排氣監管系統等數據資源,摸清“系統家底”和“數據家底”,為環境監測監控筑牢數據地基。
強化科技手段運用,充分使用無人機、紅外熱成像儀、激光雷達等檢測設備輔助執法,提高發現問題能力。截至11月底,共對2068家次企業實施執法監管,立案處罰274起;積極探索“包容審慎行政執法”,對12起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從輕處罰案件4起。實現對守法者無事不擾,對違法者利劍高懸。同時,各類專項行動不斷縱深推進,群眾滿意度穩步提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濱州市生態環境局將聚力攻堅,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在濱州落地見效,以生態環境保護優異成績全面助力更高水平富強濱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