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山東高速集團赤泥綜合利用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在淄博正式投產,標志著集團與山東大學聯合研究的“多源固廢協同利用制備土木功能材料關鍵技術與示范”技術成果成功落地,在全國首次實現了拜耳赤泥制備低碳固廢基膠凝材料全替代水泥用于交通工程基層和路基建造,開創了拜耳赤泥高附加值大宗量利用新方法。項目的投產,對于快速消納我國赤泥存量、推動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赤泥綜合利用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以山東高速集團與山東大學共同研發的“多源固廢協同利用制備土木功能材料關鍵技術與示范”技術成果為基礎,開展固廢基膠凝材料的生產與推廣應用。該項目每年能消納赤泥等各種工業固廢近60萬噸,年產固廢基膠凝材料50萬噸,項目產出的固廢基膠凝材料可以替代水泥用于路面基層和路基,以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計算,每公里可減少碳排放近900噸。該項目的成功投產,突破了赤泥大規模利用的世界技術難題,具有顯著的科學價值、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赤泥是氧化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如何大規模利用一直是一項世界技術難題。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產鋁大國,每年排放的赤泥高達上億噸,累計堆存量約11億噸,占地超過12萬畝,山東省堆存量約3億噸,占地超過3.5萬畝。因赤泥堿性強、鹽分高、工程力學特性差,目前資源化率僅為5%左右,大量赤泥堆積不但占用、污染大量水土資源,而且嚴重影響區域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來源:海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