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有100多種重點產品產量居全國前三位,46種產品居全國首位,是毋庸置疑的制造業大省,但與此同時,“大而不強”之名也一直伴隨著山東的制造業。
如今,先進制造業作為制造業中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已成全球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是世界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也是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必然選擇。山東要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制造業首先要強,那么,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山東的表現如何?
賽迪顧問近期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2)研究報告》,從創新能力、融合發展、經濟帶動、綠色集約、品牌質量五個維度對全國293個地級市進行了綜合評估,最終上榜城市從數量上來看,山東最多,共14個,江蘇次之,共13個,廣東居第三,共10個。

14個城市上榜,使得山東上榜數量創下歷史新高,而且,與2021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市上榜情況相比,2022年榜單中山東上榜城市有1個新上榜,7個排名上升,2個排名不變,4個下降,整體而言,山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全面加快。

據統計,2021年,山東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28.3%,實現近十年來的首次回升;2022年三季度,進一步提高到28.6%,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牢固。
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全面加快的進程中,部分先進制造業集群首先凸顯了出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公布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山東共有3個集群名列其中。

什么樣的集群稱得上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以新入選的濰坊市動力裝備集群為例,它以內燃機為核心節點,形成了“基礎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動力總成→整機(終端)→關鍵配套件”鏈式發展結構,打造了專業化的協作和配套鏈條,形成了以7家龍頭企業為核心、176家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315家上下游企業為配套的產業鏈核心生態圈。
“鏈條化、集群化”的發展模式,不僅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產業鏈供應鏈互通互融的產業生態,也促進了濰坊市先進制造業的整體提升。在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上,濰坊市的排名便從2021年的第41名上升到了2022年的第35名。
雖然先進制造業發展頗具成效,但在11月18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安文建仍表示,山東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一些長期性、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
讓我們回到先進制造業百強市來看,百強城市依照排名進行了發展階段劃分,前3為躍升期,4-29為擴張期,30-58為發展期,59-100為起步期,山東上榜的14個城市中,青島、濟南、煙臺處于擴張期,濰坊、威海、淄博、臨沂處于發展期,德州、濱州、東營、濟寧、菏澤、泰安、聊城7市仍處于起步期階段。而江蘇上榜的13個城市中只有2個城市位于起步期。
從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來看,45個國家級集群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個計劃單列市,其中,江蘇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總數達到10個,廣東共有7個集群入圍,浙江和湖南各有4個。
因此,看到成績的同時,必須還要清醒地意識到差距。癥結在哪兒?路徑為何?山東早有謀劃,已有明確思路,概括來講即“破三難、優四產、促五化”。在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明確提出“345”推進思路。

《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了17項具體任務,力爭到2025年,山東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我們一起通過一些關鍵目標指標來對2025年的山東制造業強省建設架構先睹為快。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