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全省糧食大豐收,有咱德州‘噸半糧’的貢獻!今年冬小麥播種質量好于上年,明年咱還要奪豐收!”12月13日,齊河縣劉橋鎮西楊村黨支部書記、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李化莊得知全國全省糧食喜獲豐收的消息,按捺不住高興地說。不遠處,大片冬眠的小麥默默蓄積力量,等待春天茁壯成長。
秋收冬藏,時近歲尾。一條消息得到證實:2022年,德州市114萬畝“噸半糧”核心區小麥玉米周年平均產量達到1490.1公斤/畝,其中產量超過1500公斤/畝的面積達到61.8萬畝,占比54.2%。德州市委書記田衛東表示,這意味著德州“噸半糧”產能創建首戰告捷,創建全國第一個大面積“噸半糧”高產示范區的目標初步實現。
德州地處魯西北平原,是黃河下游產糧大市。早在2004年德州就提出建設“噸糧市”,2009年在全國率先實現“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2021年秋,德州提出創建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高產示范區,計劃利用5年時間,核心區實現平均單產1500公斤以上,輻射帶動區達到900萬畝,單產1100公斤以上。“難就難在高位再增長,難就難在找到大面積穩定持續高產的有效路徑,最終要提高的不只是產量,更是產能,是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足的底氣。”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張吉旺說。
創建啟動后,德州堅持書記帶頭抓糧,黨政同責,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領抓500畝、200畝和100畝以上“指揮田”509塊,引領黨員干部和專家、農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們開展科技壯苗、百日攻堅等行動克服秋汛晚播影響,實施高標準農田、耕地地力、現代種業、增產技術模式集成推廣、現代農機裝備、科技服務網絡等“六大工程”,加快構建形成“黨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為農服務中心”的農業生產新模式,全市流轉和托管服務占比達49.2%。今年全市5300余人次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指導服務,市財政列支專項獎勵資金,組織開展糧王大賽。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段希林的糧田中有100畝既是書記“指揮田”,又是糧王大賽“競技田”,創建開始鎮黨委書記張萬里就與他加了“好友”,省市縣專家成了這塊地的“常客”,今年實打小麥畝產839.2公斤,玉米畝產1031.2公斤,刷新德州市糧食單產最高紀錄。“黨的政策好,書記加好友,專家勤指導,糧農得實惠。”段希林說。
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開國介紹,取得開門紅,并不意味著整體創建目標是輕輕松松就可以實現的,下一步將把“噸半糧”高產示范區創建與節糧減損示范區、節水灌溉示范區和綠色生態示范區創建一體規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加快形成高產、節糧、節水和綠色生態“四區聯創”格局,努力把“噸半糧”示范區打造成全國糧食綠色高質高產高效發展樣板。
“作為部省共建項目,我們正在梳理創建中形成的技術管理體系,從德州推向山東,進而帶動黃淮海地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告訴記者,德州“噸半糧”創建典型示范意義重大,從今年的成績可以看出,隨著地力、品種、機械、人才、機制等各方面因素逐步成熟,特別是各級從黨委政府到基層群眾的普遍重視和積極參與,大面積“噸半糧”田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