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12月16日,三峽集團在魯首個海上風電項目——昌邑市海洋牧場與三峽300兆瓦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三峽新能源山東分公司負責人艾青表示,這個項目亮點多多,“一是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的融合;二是承擔了海洋牧場海底監測觀測站的功能,這個觀測站的數據傳輸到山東省海洋環境網;三是我們這個項目發出了濰坊市首度海上風電。”
山東“十四五”能源規劃,明確鼓勵海上風電結合海洋牧場融合發展。隨著海上風電產業進入平價期,山東領跑“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

山東首個!海洋牧場+平價海上風電融合示范
昌邑市海洋牧場與三峽300兆瓦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是山東省首個海洋牧場與平價海上風電融合示范項目,也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項目位于昌邑市北部,離岸14-18公里,由三峽能源投資建設,共布置有50臺單機容量6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及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同時配套建設昌邑海上風電場監測觀測站,海洋環境觀測數據同步上傳至山東省海洋觀測網,為海上風電場與海洋牧場融合共建對海洋環境影響與綜合評價提供數據支持。
據悉,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約9.4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滿足約40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79萬噸,經濟效益和節能減排效益明顯,將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實現“雙碳”目標注入強勁動力。
“項目通過立體式開發實現集約化用海,提高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山東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樣板,構建‘綠色經濟+藍色糧倉’的新舊動能發展新模式。”艾青介紹,項目依托已建成的風機基礎,同步建設海洋牧場,在風機基礎周圍50米海域內布置養殖區,“定制化”投放集魚礁、產卵礁、海珍品礁等不同型式的人工魚礁,為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產卵場所。截至目前,海洋牧場已投放礁石約2000空方。

海上風電平價之后
《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積極探索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與海洋能綜合利用等新技術、新模式,支持海洋清潔能源與海水淡化、深遠海養殖、海洋觀測等融合發展。
在山東,多個項目正在探路“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11月25日,煙臺萊州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順利并網發電。該項目位于萊州市土山鎮北部芙蓉島西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海域,也是山東省重點項目。項目將進行“深水網箱+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休閑海釣”及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漁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模式的試點,通過立體式開發達到海域使用的最大限度,實現集中集約用海,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打造“藍色能源+海上糧倉”模式的典范。
項目全部機組全容量并網發電后,可實現年上網電量達10億千瓦時,與常規燃煤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約30萬噸,相應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約5700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約8500噸。
今年是我國海上風電進入平價開發的第一年。海上風電作為新能源產業重要組成部分,機遇與挑戰并存。其中,產業的創新升級、降本增效,“卡脖子”技術的攻關,關鍵裝備的國產化,都是行業面臨的挑戰。近日,由三峽能源主辦的“海上風電產業鏈合作發展研討會”通過線上視頻方式舉行,會議以“協同發展 合作共贏”為主題,旨在加強海上風電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合作,推動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促進海上風電平價時代規模化高質量發展。
山東領跑“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示范項目,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山東是海洋大省,陸地海岸線約占全國的1/6,毗鄰海域15.95萬平方公里,山東也是漁業大省,海洋生物繁多,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多達400多種,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總量的20%。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的融合,代表了一種集約用海的發展趨勢。在海上風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與海洋牧場的融合發展,不應僅關注風電效益,而應依托海上風電能源與結構優勢,探索發展海上休閑垂釣、海上智能微網、潛水觀光、深遠海養殖、海上城市綜合體等,拉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多元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