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8月11日,山東泰豐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豐智能”)IPO材料被深交所受理,正式開啟創業板闖關之旅。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泰豐智能注冊地位于濟寧,此前曾多次沖擊A股上市,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6月申報科創板上市,卻在當年9月主動“撤單”。此番闖關創業板,泰豐智能擬募集資金5.5億元,相比2年前擬科創板募資3.36億元,高出了2億元。而長達10年的上市藍圖最終能否如愿,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情定”創業板
招股書顯示,泰豐智能位于濟寧高新區,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注冊資本6829.80萬元,是一家專業從事液壓元件及電液集成控制系統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產品為二通插裝閥、電液集成控制系統和其他液壓元件。
此次泰豐智能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277萬股新股,擬募集資金5.5億元,用于高端液壓元件及集成系統智能制造技術改造項目、數字化智能化液壓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在此次闖關創業板之前,泰豐智能在過去10年已經多次嘗試沖擊A股上市。
2012年7月,泰豐智能(曾用名:泰豐液壓)曾向證監會遞交招股書申報稿,欲沖刺創業板上市,但此后進展緩慢,最終未能實現上市計劃。在首次沖A失利后,泰豐智能把目光轉向新三板,并于2016年4月在新三板掛牌,股票簡稱泰豐液壓,代碼836214。
在新三板掛牌1年后,泰豐智能在2017年6月發布股票終止掛牌的公告,告別新三板后繼續沖擊創業板上市,并在2017年8月向山東證監局提交了IPO輔導備案材料。
2019年,因戰略調整及上市計劃變更,泰豐智能與原輔導券商簽署了終止協議,并在當年11月與長城國瑞證券簽訂輔導協議,擬沖刺科創板。
2020年6月30日,泰豐智能沖刺科創板IPO的申請獲上交所受理,擬公開發行新股數量不超過2223萬股,擬募集資金3.36億元。2020年7月27日,泰豐智能的IPO申請獲上交所問詢。但就在問詢之后,泰豐智能和保薦人在2020年9月22日撤回公司首發并在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主動終止了此次上市。
而在兜兜轉轉了10年之后,泰豐智能最終仍是把上市目標瞄準了創業板。泰豐智能表示,通過此次創業板IPO募投資金項目,可以鞏固和提升公司主營業務,突破高端產品瓶頸,提升公司產品競爭力;有利于降低公司資金流動性風險,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
2021年業績翻番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泰豐智能主要產品屬于《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五大工程之“工業強基工程”中的核心基礎零部件,主要應用于機床行業、冶金行業、再生資源、工程機械等主機上的液壓傳動系統,中國一重、中國二重、太原重工、華宏科技、徐工集團、中聯重科等諸多知名大型國企及上市公司均為泰豐智能的客戶。
從業績情況看,泰豐智能前幾年業績平穩,卻在疫情持續的2021年出現翻番增長。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泰豐智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1923.02萬元、34648.46萬元、51890.50萬元,凈利潤分別為3310.62萬元、3131.35萬元、6760.49萬元;2022年一季度,泰豐智能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14261.15萬元、1612.77萬元。
不過,泰豐智能也存在應收賬款規模較大的風險。據披露,報告期各期末,泰豐智能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2536.10萬元、12899.26萬元、16128.41萬元及22993.45萬元,占各期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4.62%、29.08%、28.49%及39.62%。
“泰豐智能上次科創板IPO無疾而終,有觀點認為可能與其不滿足科創屬性常規指標有關,盡管這一判斷不一定全面,但也有一定道理。”長期關注IPO市場的濟南專業人士張明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泰豐智能在研發投入上確實不算突出。
據披露,2017-2019年,泰豐智能研發費用分別為1215.03萬元、1448.00萬元和1570.19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24%、4.62%和4.86%。而在證監會2020年發布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指引中,第一項常規指標與研發費用有關,即“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
兩項對照可以發現,無論是研發比例,還是研發投入金額,泰豐智能均低于科創屬性常規指標。
而從最新的創業板IPO申報稿來看,泰豐智能近幾年的研發占比反而是逐年走低的。據披露,2019年-2021年,泰豐智能研發費用分別為1609.07萬元、1588.27萬元、1945.03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04%、4.58%、3.75%。
“其實公司對研發很重視,近幾年對研發的投入是不斷加大的,去年研發占比較低,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長較快造成的。”泰豐智能董秘趙成見19日對經濟導報記者解釋說,泰豐智能去年收入從3億多增長到5億多元,研發費用也比之前年度增加了300多萬元。對于泰豐智能從科創板轉到創業板上市的原因,趙成見建議記者關注公司后續公告,其否認是受到研發指標因素的影響。他表示,創業板對研發比例沒有硬性要求,研發不會成為公司上市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