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韓祖亦
近年來,山東省樹牢開放強省鮮明導向,主動服務國家開放大局,全力塑造全面開放新格局。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作為山東省“走出去”的排頭兵,山東高速集團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揚帆出海,大力承攬海外市場訂單,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帶動性的重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成功實施,在世界叫響“山高品牌”,并將國際業務列入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業務板塊。
那么,山東國企應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全面打造具有全球綜合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經濟導報記者專訪了山東高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勇。

(山東高速集團投資建設的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
屬地經營,共建共贏
經濟導報記者:我們知道,各國的社會制度、經濟水平、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歷史傳統、地理環境、發展道路各不相同,使得每個項目的建設方式、運營模式、投資融資等諸多方面也產生了很大差異。對此,山東高速集團是如何迎刃而解,快速融入當地文化、社會、經濟環境的?
周勇:近年來,山東高速集團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山東省“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政策指引,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投資建設西巴爾干地區首個中國文化中心——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成為當地地標性建筑;相繼承建了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越南河內——海防高速公路、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項目、南蘇丹朱巴-倫拜克公路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工程項目,入選“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榜單,名列第90位,集團國際形象和品牌知名度顯著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集團堅持屬地化經營,共建共贏之路。將屬地化人才作為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核心,不斷強化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國際市場綜合競爭力。同時,集團積極實行屬地化分包和屬地化采購,為項目實施提供建設施工、管理咨詢等服務,深度融入當地,構建多方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堅持合規經營,防范化解風險。今年,集團在省屬企業中率先發布包括國際業務合規指引在內的合規管理體系文件,開啟“合規管理強化年”。嚴格遵循市場導向、商業原則、國際慣例開展對外合作,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履行社會責任,保障駐外員工合法權益,不斷提升集團國際市場競爭力。
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集團廣泛開展物資捐贈、就業培訓、疫情防控、生態環保等各類公益活動,積極創造和吸引當地就業,改善當地民生、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中國駐外使領館、駐在國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認可,樹立和維護了山東企業的良好形象。
“一條凝聚中塞人民感情的友誼之路”
經濟導報記者:您能否講一個代表性的小故事,給廣大“走出去”的企業以啟發?
周勇:舉例來說,山東高速集團2011年進入塞爾維亞市場,通過十余年的深耕,中東歐市場已經成為集團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2013年5月,集團與塞爾維亞政府簽署E763高速公路項目合同,負責承建第三和第五標段,全長50.2公里,這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首個落地的基礎設施項目。
當時,為按時保質完成建設任務,集團整合內部優勢資源,打造了一支聚集合同、工程、財務、綜合等專業精兵強將的項目管理團隊,發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的鐵軍精神,先后克服洪水、征地、雨雪、低溫、施工大量變更等各種問題,依托國內外高速公路領域豐富的施工及管理經驗,將中國技術、中國經驗應用到項目建設中,在塞爾維亞擦亮了山東高速品牌。2019年8月,該項目建成通車,成為歐洲第一條由中國企業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被《人民日報》盛贊為“一條凝聚中塞人民感情的友誼之路”。
我清楚地記得,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集團推行員工屬地化管理,項目公司超過三分之二管理人員為當地聘任的工程師;引入當地分包商,建設高峰期雇傭當地員工超過千人。塞爾維亞分公司累計引進60多名當地法律、財務、工程等專業技術人才,并從中選拔和培養優秀的當地雇員從事中高級管理崗位。
其中,分公司商務部經理塔尼亞,精通塞語、英語、漢語等,自山東高速集團進入塞爾維亞便一直從事翻譯、商務等工作,與項目團隊中方員工結下了深厚友誼。現在,她的女兒正在中國學習中醫。她曾說,“我會努力做塞中友誼的橋梁,希望女兒能早日學成歸來,希望女兒未來的孩子也會喜歡中國。”
2020年,在塞爾維亞疫情最困難的時候,山東高速集團捐贈大批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及藥品等防疫物資,助力當地政府抗擊疫情,譜寫了一段“中塞鐵兄弟,千里傳情誼”的佳話。

(山東高速集團承建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
“班列+”東連日韓、西接歐亞
經濟導報記者:在著力構筑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方面,山東高速集團創新實施了中歐班列(齊魯號)“班列+”業態模式,能否介紹一下該模式是如何服務全省外向型經濟發展,服務中小微企業的?
周勇:“齊魯號”統籌運營以來,開行規模逐年上升,2021年突破1800列,服務了全省3000多家進出口企業,在構建東連日韓、西接歐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助力全省外貿穩增長兩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在擴總量的同時,集團積極推動“班列+”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在運輸方式上,推出供應鏈專列服務產品,提供“站到站”“門到門”全程定制化班列服務,為海爾、重汽、玲瓏、萬華化學等重點外貿企業開行大客戶專列,為農產品、跨境電商等中小微進出口企業開行冷鏈、跨境電商專列,有力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發展。
在助力中小微企業紓難解困上,我們加快“班列+供應鏈金融”發展。通過與銀行合作,為班列上下游客戶提供純信用貸款和運費貸款,幫助中小微企業化解融資貴、融資難問題。今年7月,搭建了“齊魯號”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將班列訂艙系統、高速e融、跨境金融服務平臺成功對接,服務效率和覆蓋面得到大幅提升,威海聯橋新材料、青島宜開美科技通過平臺獲得了244萬美元貸款。
在推動產業發展上,集團推出了“班列+園區”“班列+貿易”新模式。在濟南、青島布局建設兩個班列集結中心實體園區,促進班列與地方產業融合;在德國、塞爾維亞、烏茲別克斯坦,搭建3個海外倉,提供境外“最后一公里”服務。干支結合、內外聯通、樞紐集散、協調發展的高效集疏運體系正在加速建設。依托臨沂高速林產業園,創新“班列+運貿一體化”模式,將俄羅斯、德國、越南等地的木材運回臨沂,銷售給當地的家具加工企業,助力臨沂木材產業集群發展。今年前7個月,已開行“運貿一體化”專列51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