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瓊 通訊員 趙昱
“以前沒怎么了解過時政,感覺都是我們普通人較少接觸的,現在不僅在家門口學到了黨代會精神,還能在茶余飯后聽紅色故事,簡直一舉多得。”在惠民縣桑落墅鎮桑南村廣場,伴著傍晚習習微風,十余名群眾圍坐在一起,聆聽一場“辦在家門口”的“流動課堂”。
今年以來,桑落墅鎮拓展宣講形式、豐富宣傳載體,根據“深耕基層、深挖典型,深映初心、深入百姓”的工作原則,成立一支由老黨員干部、退役士兵、教師、產業帶頭人、知心大姐等23名成員組成的“名嘴鄉音、百姓宣講”團。截至目前,該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廣場,打造59處“流動課堂”。

和以往嚴肅的會議形式不同,這里沒有會議室,沒有宣講稿,更沒有長篇大論的文章,“流動課堂”就建在群眾家的小院里、廣場上、田間地頭。來自本土的“民嘴鄉音”百姓宣講員通過講故事、拉家常、聽實事等方式,用百姓喜聞樂見的鄉言鄉語,有心、有情、有味地把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傳遞到廣大群眾的心坎中。
“我們的言語就是當地語言,群眾聽得懂。宣講形式也非常多樣,有理論宣講、政策解讀、詩文朗誦、詩歌創作、曲藝歌曲等多種形式,通過開展面向基層的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宣講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宣講員季玉昌說。
宣講形式靈活,宣講員也更多樣,通過分系統、分專業擴充多種類型的宣講隊伍,讓宣講內容涵蓋到方方面面,“流動課堂”更普適性、大眾化,吸引百姓聆聽。
據了解,為了讓理論宣講繪聲繪色、走“新”更走“心”,宣講活動中,“民嘴鄉音百姓宣講”團成員注重挖掘本土紅色“富礦”,圍繞渤海革命老區最具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紅色故事和英雄事跡,還將線下宣講與線上宣講結合,錄制了“民嘴鄉音”云宣講,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站開設“民嘴鄉音”有聲圖書館,群眾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隨時隨地聽宣講、聽知識、聽講座,把富有鄉土氣息、貼近基層群眾的優質文化惠民工程送到群眾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