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山東林下經濟產業風生水起。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獲悉,9月6日至8日,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副司長蘇祖云一行到東營市調研林業產業工作,調研組一行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營田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東營勝大生態林場、弘力祥安園藝有限公司、東營潤松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等實地考察了鹽堿地植被恢復、經濟林設施栽培、耐鹽堿林木種苗培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等情況。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今年8月發布《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鼓勵社會資本探索發展生態產業,發展經濟林產業和松茸等特色林下經濟產業。政策持續“加碼”,林下經濟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山東探索出一條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
形成“生態+”綜合開發新模式
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小長假,很多東營市民走進東營潤松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體驗集禽類養殖、赤松茸林下菌類、百合等于一體的“家庭牧場”生活。


東營潤松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一角
在潤松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畜禽自由自在生存、生長,吃的是林地就地種植的作物、中草藥配方飼料、養殖糞便等廢棄物,不需要單獨處理,被生態體系自行消納;枝條和作物秸稈等林地廢棄物粉碎做基質種植菌類,增加了鹽堿地有機質、土壤菌群。改良后的土壤,種植中草藥和作物,形成了“種、養、加”配套、一二三產融合的鹽堿地立體循環的綠色產業體系。
9月13日下午,經濟導報記者從東營潤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獲悉,潤松農業自2012年從石油環保行業轉型為林業企業,9年間投資3億余元,從建設生態公益林場開始,由當初600畝的小林場拓展成了擁有四個林場——墾利區勝坨南展區林場、西宋紅旗灘林場和河口區義和林場、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營勝利生態林場,共計1萬余畝的林業綜合企業。公司因地制宜恢復自然林草植被,在此基礎上發展生態循環林下經濟,打造以適度豬羊養殖為主線、種養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復合產業體系,形成了全產業鏈循環產業園區。
為了將良好生態環境轉變為經濟效益,支撐林場可持續發展,潤松農業走出“種樹賣樹”傳統模式,打造了林下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并以此為主線、多產業并舉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今,潤松農業的林下經濟,培植出了六個產業鏈:豬、羊生態養殖產業;禽類養殖產業;中藥材種植及其配方飼料產業;優質玉米、大豆、小麥部分作物種植產業;赤松茸等林下菌類種植;林地生態文旅和食品加工產業。以生態養殖潤松林下種植百合基地業為主鏈,把林地分割成不同生產單元,畜禽養殖按照林地生態承載量、經濟管理規模、基礎設施合理配套的原則,設置“家庭牧場”單元,穿插分布于廣闊林地之間,開展生態養殖。其中,林下赤松茸基地成為采摘熱點,初步形成了品牌。在園區采摘價格是普通赤松茸的3倍,年實現產值2000余萬元。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譚榮認為,潤松農業在鹽堿地上通過生態修復發展了共計1萬余畝的林場,在林場中發展包括豬羊養殖產業、中草藥種植產業、優質農產品種植產業、菌類種植產業、生態文旅和食品加工產業,形成了“生態+”的綜合開發模式。“林下經濟項目的開發和經營,屬于企業行為,也是鹽堿地生態修復后的生態經濟外溢。按照‘誰修復誰獲益’的原則,由企業主體享有,這也屬于一種有效的激勵模式。”譚榮分析。
林下經濟步入高質發展軌道
采訪獲悉,截至去年年底,山東全省林下經濟面積達229萬畝,產值115億元,形成了林菌、林藥、林禽、林畜、林糧、林下采集、林下養殖和森林景觀利用等多種模式。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諸城市皇華鎮發揮區域優勢發展經濟林產業,拓展了加快區域綠色發展、產業振興的新路徑。
例如,當地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山東華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轉15個村莊的荒山禿嶺和部分農戶土地,將荒山變成了高標準榛子種植園。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等高校成立了山東省榛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了榛子產業上下游130余家種植戶和相關企業,輻射臨沂、日照、棗莊、煙臺、青島等省內城市,遍及5個省、自治區,帶動種植榛子面積達到3萬余畝。通過技術和資源共享,聯盟將榛子葉和修剪的枝條進行粉碎,通過秸稈還田和堆積發酵,變廢為寶,增加土地肥力;通過在林下種植榛蘑、靈芝、黑松露等珍稀食用菌,以及養殖家禽等發展林下經濟,實現循環發展。榛子油加工剩余的榛子粕通過粉碎、研磨制成榛子面條和榛子面,榛子殼加工成活性炭和食用菌生產原料,實現了全產鏈發展,吃干榨凈。


山東華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將荒山變成了高標準榛子種植園
林下經濟產業崛起,其中,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成為有力支撐。國家林草局去年公示的第五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名單中,山東共有4家單位入選,分別為泰安岱岳區仙草谷泰山黃精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費縣柱子山中藥材種植等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濱州市博興縣博華苜蓿等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高唐縣金瑞中藥材種植等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林下經濟風生水起,生態資源權益交易也活躍起來。《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中,鼓勵與支持社會資本積極與金融機構合作,利用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用于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支持技術領先、綜合服務能力強的骨干企業上市融資。允許具備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盤活資源資產。
去年年底,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等14個部門聯合制定發布《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全省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部署了11項重點任務,包括完善林地資源管理政策、放活林地等土地流轉政策、積極落實配套用地政策、推動木本糧油產業提質增效、推進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意見》明確,到2025年,建設一批木本糧油特色示范基地,創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5處以上,林下經濟年產值達1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