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日前,港股信托第一股山東國信公布中期業績報告。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山東國信實現營業收入6.31億元(人民幣,下同);從盈利情況來看,山東國信上半年凈利潤由盈轉虧,凈虧損4.74億元,較上年同期4.01億元的凈利潤差距較大。
對于公司業績變化,山東國信方面解釋,主要是睿遠76號債權轉讓尚未完成,計提了資產減值;同時,受多重因素影響,為緩釋風險,集團基于謹慎性原則加大了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的山東國信,正在增強轉型發展內生動力,聚焦主業轉型創新,深化財富管理轉型。
業務收入占比有變化
2022年是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也考驗著信托業的發展。來自中國信托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信托資產規模為21.11萬億元,比2021年同期上升4715億元,同比增速2.28%,環比增速4.70%。
9月16日披露的港股信托第一股中報,也透露出信托業業績承壓、業務轉型的明顯信號。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山東國信6.31億元的經營收入,同比下降37.5%。其中,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5.20億元,同比上升6.4%。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山東國信業務收入占比發生較大變化。據悉,信托業務和固有業務是山東國信的主要業務,其中信托業務為主營業務,固有業務則起到維持并增加固有資產價值的作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山東國信的信托業務以及固有業務的收入分別占公司收入總額的63.3%和36.7%。而去年同期,信托業務、固有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是39.1%、60.9%。

具體來看,山東國信上半年實現信托業務收入5.20億元,同比上升6.5%;其中主動管理型信托產生的收入為2.81億元,占全部信托業務收入中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54.1%,同比下降28.3個百分點;固有業務方面實現分部收入3.02億元,同比減少60.3%。對此,山東國信解釋,主要原因是利息收入由2021年上半年的4.42億元減少至2022年上半年的0.37億元。
在業務結構優化方面,山東國信聚焦主業轉型創新,緊抓標品業務發展機遇,持續發力主動管理型業務,“隨鑫穩利”、“泰山寶”、“山東建設發展基金”等多只凈值化產品規模持續增長。截至今年6月末,山東國信標品業務存續規模突破560億元,成為其第一大業務類別。同時,大力發展機構業務,持續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重點推動基于賬戶管理的家族信托等服務類信托業務發展,截至報告期末,山東國信累計合同金額233.89億元,繼續位居行業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國信持續推動財富管理轉型,不斷加強自主營銷體系建設,2022年上半年自主營銷規模163.44億元,在行業下行周期逆勢同比增長143%。
計提減值致臨時性虧損
行業分化背景下,山東國信上半年業績承壓明顯,由盈轉虧。山東國信解釋,2022年上半年,集團通過公開掛牌程序轉讓持有的睿遠76號信托計劃項下全部債權,中報刊發日,該債權轉讓尚未完成。集團將轉讓睿遠76號債權預計產生的損失(即睿遠76號債權的賬面價值與轉讓價格的差額)計入金融資產減值損失。
“集團來自客戶貸款的利息凈收入減少。本次中期業績虧損為臨時性虧損,對集團全年的現金流量和業務運營不會產生任何重大影響。”同時,山東國信透露,受疫情沖擊、宏觀經濟下行以及嚴監管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為了緩釋風險,集團基于謹慎性原則加大了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9月21日上午,經濟導報記者就中報業績多次致電山東國信,截至發稿,公司披露的證券部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經濟導報記者留意到,山東國信在今年上半年還通過公開掛牌程序轉讓其持有的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富國基金”)16.675%的股權,引發市場關注。據山東國信披露,截至中報刊發日,富國基金該股權轉讓尚未完成,股權轉讓預計實現的收益需待主管部門批準股權轉讓后方可確認。
除富國基金外,山東國信披露的中報長期股權投資項下,其還對多家金融機構進行了戰略性長期投資,包括重汽汽車金融有限公司(持股占比6.52%)、泰山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占比7.40%)、德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占比2.37%)、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占比1.16%)。

公開資料顯示,山東國信成立于1987年,是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董事長萬眾。山東國信控股股東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信集團”)是山東省委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金融企業,也是山東省重要的投融資主體和資產管理平臺。2017年12月,山東國信H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信托公司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第一股。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作為山東國信第一大股東,魯信集團持股占比48.13%;持股5%以上的股東還有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占比18.75%),濟南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占比5.43%);持股占比5%以下的法人股東包括山東省高新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占比4.83%),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持股占比1.72%),濰坊市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占比1.29%),濟南市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占比0.28%)。

行業轉型壓力大
事實上,并非山東國信一家經營業績承壓。今年上半年國內信托業整體經營壓力增大,凈利潤下滑,行業分化持續態勢明顯。
“在經濟下滑的背景下,2022年2季度,信托行業的經營業績面臨下行壓力,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與人均利潤同比均明顯下滑。”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看來,國內經濟環境下下,疊加信托行業嚴監管態勢持續的影響,大部分信托公司仍然面臨較大的業務轉型壓力。
日前,百瑞信托研發中心研報也顯示,經濟壓力下,超六成信托公司營業收入下滑,凈利潤增速收縮明顯,行業分化持續。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9月公布的數據,2022年2季度末,信托業共實現經營收入473.46億元,同比下降21.39%,但降幅較一季度末有所收窄;實現利潤總額為280.22億元,同比下降29.21%;實現人均凈利潤99.7萬元,同比下降24.60%。從已公布數據的57家信托公司來看,2022年上半年,57家信托公司凈利潤的平均數為4.70億元,較2021年上半年下降20.62%,大于營業收入下降的幅度。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尾部增加,頭部減少”的局面出現在今年上半年信托公司凈利潤業績中。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57家公布數據的公司中,有25家信托公司凈利潤實現正增長(或由負轉正、虧損減少),占比為43.86%。增速在20%以上的信托公司數量僅7家,而凈利潤下降幅度超過20%的信托公司數量多達29家,其中下降幅度在-20%--50%之間的信托公司數量最多,為17家,在行業利潤整體下滑的同時,呈現出明顯的分化局面。
曾剛認為,未來信托公司應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圍繞監管最新業務分類方向,積極探索業務轉型,爭取實現業務模式與經營業績的高質量發展。

▲圖:信托公司凈利潤的區間分布(圖表來源: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