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秋季清晨5點半,鄒平黛溪湖,水面霧氣籠罩,健身步道繞湖一圈,長約3公里,市民三三兩兩沿湖慢跑,細看湖邊,每隔十多米,就有釣魚竿垂下,“你看,我們‘6線’城市的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市民調侃說,工業大市的自然景色格外讓人覺得親。
這多少有點“凡爾賽”,畢竟,當不少縣級市苦于工業產值占比低之時,鄒平率先開始了產能“瘦身”。
山東廣富集團有限公司一名相關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感嘆:“我們是最早一家簽訂目標協議的企業。”她所說的目標協議,是2018年開始,7個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至4%的目標,當年,全省鋼鐵產能壓減退出355萬噸。彼時,廣富集團具備年產焦炭190萬噸、生鐵350萬噸、粗鋼396萬噸、鋼材32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企業直面改革,一邊壓減產能,一邊尋找出路。
回憶轉型之路,受訪的鄒平鋼鐵、鋁業、紡織服裝等企業負責人,給出同一個答案:“必須轉。”
而這個過程,注定需要滾石上山的韌勁。鄒平青陽鎮和西董街道辦的交界處,有兩條穿山隧道,分別是廣富一號隧道和二號隧道。一號隧長625米、二號隧道長280米,這兩條隧道,是山東省內首條由民間投資的隧道,投資方正是廣富集團,其出資1.8億元建設,2018年9月全線貫通,永久免費通行,拉近了城鄉區域發展,給鄒平這座城留下了深深的“鋼鐵大亨”印記。
時隔4年,廣富集團廠區內,煉鋼高爐依舊,只是與往昔熱鬧不同,這個廠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選擇在原址新建一個年產20萬噸鍛件項目。今年5月,項目開始建設,預計明年12月將建設完成。
項目面向魏橋集團“輕量化戰略”,開發新一代空心傳動軸用鋼生產制備技術,投產后,年產輕量化汽車用高強鋼配件200萬件,這是廣富集團為鋼鐵行業按下“暫停鍵”后,重新注入的新動力。
廣富隧道車來車往,在市民心中,鋼鐵行業的“輝煌”就像隧道的一頭,而另一頭,是高端化、綠色化。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山東要繼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著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
山東26個縣級市、52個縣,無疑是轉型發展的主陣地,企業是主陣地上當之無愧的主力軍,對他們而言,接下來的轉型之路,宛若在隧道中穿行的車輛,迎著出口那縷微光“踩油門”,才能豁然開朗、光芒萬丈。

(山東廣富集團有限公司一邊壓減產能,一邊尋找出路) 初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