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經濟、數字經濟快速起勢,“一產業、一平臺”創新格局初步形成,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山東民營企業100強數量連年位居全省前列 ◆記者 李志海 通訊員 陳同磊
東營市今年來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立足發展“四新”經濟,著眼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創新驅動,頂格謀劃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發力主攻鏈條經濟,傳統優勢不斷夯實塑強,新生動能加快涌現聚集,新上了威聯化學PX和PTA、渤中海上風電等一批高端產業項目,“四新”經濟、數字經濟快速起勢,“一產業、一平臺”創新格局初步形成,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山東民營企業100強企業數量連年位居全省前列。 成立于2006年4月的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是《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發展規劃(2018-2025年)》東營煉化一體化核心園區。經過16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港口為龍頭,以芳烴、丙烯產業為核心的石化產業集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80萬噸,擁有原油進口指標1206萬噸,油品倉儲能力達到1200萬立方米,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已實現園區統一供應蒸汽、統一污水收集處理、統一危廢處置。主導產業方面,按照“上下游銜接、隔墻供應”建鏈、延鏈、強鏈、補鏈,形成了芳烴、乙烯、丙烯、碳四四條優勢產業鏈條,其中烯烴芳烴、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進碳材料兩大集群,去年以來先后榮獲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也成為全省首個高端化工和新材料領域“雁陣形”產業雙集群開發區。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黃河三角洲地區首家、東營市唯一一家國家級開發區。近年來,開發區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實施“工業強區、產業興區”戰略,扎實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創新驅動,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改善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逐步形成。今年上半年,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6%,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全市4.1、3.3個百分點,居全市各縣區、開發區第二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等多項主要指標位居全市前列。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0平方公里,這里有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全球鳥類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現共有野生動物1630種,其中鳥類371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成為東方白鸛和黑嘴鷗全球重要繁殖地、丹頂鶴重要越冬地和潛在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卷羽鵜鶘東亞種群最大的遷徙停歇地,是“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近年來,自然保護區以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為龍頭,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全面提升黃河三角洲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