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高夢迪
在招遠,有這么一則神話故事:羅山腳下的人家,每逢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會聽見山里隆隆的拉磨聲。金騾走,磨子轉,磨下面全是蹦蹦跳跳的金豆子。相傳,人們要想進山弄到金豆子,就要先尋著開山的金鑰匙。許多年過去了,1958年的春天,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以下簡稱“六隊”)的前身膠東四隊,帶著寶貴的青春和智慧,開啟了為新中國尋找金鑰匙的漫漫征途。
把資源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新世紀之初,六隊在萊州寺莊礦區深部探得特大型金礦,在全國率先實現“攻深找盲”的重大突破,為打開神州大地深層第二找礦空間提供了關鍵理論與技術支撐,再一次開啟了全國金資源勘探開發新局面。
“鐵礦、銅礦、鉛礦等普通礦種,巖石中目標元素達到百分含量,即10的負2次方,就算成礦。而對金,這個數字是10的負6次方,即一噸巖石里至少要找到1克金。”六隊地質勘查處的范家盟這樣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金礦勘探的“技術含量”,“所以,找金的難度堪比大海撈針。在全球,找金礦都被視為一項風險投資,成功率多少?千分之零點七。”范家盟說。
據了解,內蒙古一處礦山,采褐鐵礦時發現了金礦的痕跡,請了幾家隊伍打鉆,結論都是無解。后來,找到六隊,打出了6噸大礦,按一噸價值4億元算,幾百萬元投入換回了24億元;澳大利亞澳華公司,在水旺莊礦床上投了500多萬元一無所獲,心灰意冷,以1美元轉手給了六隊,六隊接過來就連續找到了大礦。
“我參加過打鉆的項目有20多個,基本都找到礦了。”范家盟談起這個話題,歪頭使勁想了想,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還真沒有一無所獲的呢。”
不僅尋金,更顯社會責任擔當
新時代賦予了“英雄地質隊”新的使命:做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
從2019年開始,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接手了半數以上的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其中,里口山修復治理項目地處市區,施工難度大,每一座礦山因地制宜,都有量身打造的專屬治理方案。眼下,風景秀麗的威海市里口山風景區正迎來一批批觀光的游客,經過一年多的養護,實現了華麗變身。
這支全國唯一的“英雄地質隊”發揮地質技術優勢,拓展服務領域,推動地質產業與其它相關產業的互聯互通,在生態修復、環境保護和清潔能源勘查等方面樹立起“大地質服務工作”新品牌,實現了從找礦英雄隊到綠色發展主力軍的轉型發展。
與此同時,六隊也在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據統計,六隊自2019年起開展地質工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行動,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00余萬元,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為缺水地區打出“民心井”172眼,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一致好評。
據了解,六隊充分發揮地質專業技術優勢,配合自然資源、環保等部門開展相關工作,在土壤調查及分析測試上取得新進展,同時有效推動威海市海洋牧場建設,服務地區“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富農”行動。
科技創新,率先探索技術盲區
尋金是拓荒,拓的是礦產資源之荒,拓的也是理論之荒、技術之荒。
自20世紀60年代起,經過20多年的不斷摸索,至1985年,六隊首創“大斷裂既導礦也儲礦”的“焦家式”金礦找礦理論,全國金礦勘查從此進入新紀元。而這一理論未向社會公布之前,六隊勘查到的黃金總量,竟然占全國的1/3,可謂是獨占鰲頭。
在焦家深部礦區、朱郭李家礦區的勘探中,六隊又不斷摸索總結,提出了“階梯式成礦模式”。
“金礦沿斷裂傾角的平緩部位和陡、緩轉折部位富集,構成階梯式分布型式,這個發現為膠東乃至全國深部找礦提供了理論遵循、明確了發力方向。”六隊安全總監鮑中義說。
據了解,根據此成礦特點,六隊又先后探獲紗嶺金礦和前陳金礦。而這條礦脈上盛開的“五朵金花”——寺莊金礦、焦家深部金礦、朱郭李家金礦、紗嶺礦區金礦和前陳金礦,累計探明黃金儲量731.83噸。膠東地區因此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集區。
六隊黨委書記、大隊長丁正江說,放眼未來,六隊將大力弘揚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地質智慧和力量,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奮力書寫“英雄地質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