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臨沂將加快科技創新,聚力打造科創高地。圖為魯南制藥生產車間。 |
過去一年,臨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900億元、增長4%左右,總量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導報記者 劉慎平
1月7日,臨沂市第二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出爐。 報告提到,過去一年,臨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900億元、增長4%左右,總量穩居全省第一方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0.2億元、同口徑增長9.6%,稅收占比78.7%、連續5年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達到9736億元、9014億元,列全省第五、第四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左右。 報告指出,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臨沂確定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進出口總額促穩提質,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約束性指標。工作中,重點做到“八個聚力突破”。 在新舊動能轉換上 聚力突破 為實現“兩年工業產值過萬億”的目標,臨沂將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到行業、分解到縣區、落實到企業,全力打造“萬億工業、千億產業、百億企業”。 做優產業,抓實“鏈長制”,“一鏈一策”強化產業培育,力爭八大優勢產業產值增長10%以上,五百億級產業達到6個,其中千億級產業3個;做強企業,實施“千企千項”技改工程,扶持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后備上市”企業;做大投資,突出招大引強、抓大扶強、快投優投。 在打造科創高地上 聚力突破 堅持以教育、科技、人才創新引領全方位創新,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0%、超過120億元。 深化產教融合。力爭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達到9所,新培育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20家以上,年度培養技術人才7萬人、技能培訓15萬人次以上;加快科技創新。推進魯南制藥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爭創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提升物流產業研究院,構建以沂蒙山實驗室為引領的“1213”實驗室體系。加快建設沂河新區、省大學科技園、上海技術交易所成果轉化分中心和臨沂技術交易中心;強化人才支撐。堅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深度融合,舉辦對接長三角高層次人才洽談會、人才金融資本大會等活動,加快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 在全面鄉村振興上 聚力突破 實施“五大工程”,建設“五個鄉村”,加快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創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 抓特色產業。堅持“一縣一品”,在全國打響蘭陵蔬菜、蒙陰蜜桃、沂南黃瓜、平邑金銀花、莒南花生等一批“土特產”品牌。做強畜牧屠宰加工、預制菜等“6+1”優勢集群。深化走進長三角、粵港澳等宣傳推介活動,辦好山東(臨沂)食品產業博覽會、蘭陵菜博會,叫響“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品牌;抓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利用三年時間重點打造示范村100個、提升整治村1000個,新改建農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抓文旅融合,培育房車露營、創意農業、非遺手造等新業態;抓“四雁工程”。完善農村帶頭人“選育管用”機制,建立返鄉創業工作站,吸引歸雁人才1000名以上,培養種養能手、文化人才、能工巧匠鴻雁人才3000名。 在綠色低碳優能上 聚力突破 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持續抓好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含綠量”、降低“含碳量”。 狠抓節能降碳。出臺鋼鐵行業綠色發展和碳達峰行動方案,開展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建立蒙山區域碳中和示范區;精準治污減污。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推進全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和“無廢城市”建設;系統修復生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高質量完成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推動綠色增長。打造“長壽名山·康養圣地”旅游目的地,加快“尋夢沂河”“瑯琊夜畫”等項目建設,“夜游沂河”投入運營。建設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紀王崮墓群考古遺址公園,提升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推動王羲之故居片區整體開發,打造臨沂文化新地標。 此外,臨沂市還將在提升城市能級上聚力突破,在商城轉型升級上聚力突破,在激發市場活力上聚力突破,在增進民生福祉上聚力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