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呈現新年新氣象:金融開放提速,外資機構在華展業不斷擴圍,投資更加便捷;多家外資機構投下“信任票”,上調對中國2023年經濟發展預期,加速布局中國。
高水平金融對外開放蹄疾步穩
連日來,多家外資機構趕在春節前“踩點”拿到監管部門批文。
1月13日,施羅德基金獲批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成為繼貝萊德基金、路博邁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富達基金外的第五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
1月19日,上投摩根基金外資控股變更,摩根資產管理公司將全資控股,成為國內第六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自此,摩根大通也成為首家在本地法人銀行、證券、期貨、資產管理四大業務領域均實現全資控股的外資金融機構。
同一日,渣打證券成立,成為國內首家新設外商獨資證券公司。據證監會批復內容顯示,渣打證券公司注冊地為北京市,注冊資本為10.5億元人民幣,業務范圍為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承銷、證券資產管理(限于從事資產證券化業務)。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二十大報告也再次強調,要保持開放定力,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當前中國金融開放提速,這意味著外資機構準入已進入常態化,中國資本市場也將迎來更多“真金白銀”,進一步助推實體經濟全面好轉。
“在施羅德投資全球戰略中,中國市場承擔重中之重的角色”,施羅德投資集團全球業務主管李定邦(Lieven Debruyne)坦言,“多年來,我們為了更好滿足中國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組建了一支具有本土經驗的人才團隊,具備在中國公開市場和非公開市場的投資能力,力求能為中國投資者提供更周全的投資解決方案。這次獲準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是我們在中國全面發展的關鍵一步,也大大增強了我們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和投資的信心。”
外資機構大舉搶灘擴圍
當下多家外資機構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加快搶灘中國市場,完善業務布局。
1月13日,威靈頓投資推出首只面向中國境內合格投資者的QDLP產品——威靈頓全球能源機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威靈頓投資管理副主席、亞太區業務負責人顧蘇君(Scott Geary)說,“我們很早就看到了中國市場蘊藏的巨大發展機會,并自2007年起,一直為中國的機構客戶提供服務。此次推出的產品是威靈頓投資在中國業務拓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市場對我們全球增長至關重要,我們將持續為滿足國內投資者日益增長的資產全球化配置需求做出努力。”
1月18日,德意志銀行集團也宣布已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完成首筆熊貓債券發行,以3年期優先票據共籌集10億元人民幣。此次交易是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資金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后,境外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的首只熊貓債券。
德意志銀行管理委員會委員、亞太區首席執行官慕文澤(Alexander von zur Muehlen)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當下持續增加的國際投資者和發行人活動是中國資本市場擴大開放并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一環。德意志銀行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我們十分看好中國市場的業務潛力,期待在提升中國市場的國際參與度方面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新年更看好這些投資機會
對于兔年中國經濟的展望,多家外資機構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和期待。
富達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投資策略總監戴旻表示,預計工業生產可能會在春節后快速恢復。再加上,當前較高的超額儲蓄水平,以及防疫政策放開后消費傾向的顯著回升,均會對消費的反彈形成有力支撐。此外,支持經濟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也不斷加速市場信心的恢復。
對此,富蘭克林鄧普頓環球投資首席投資官Manraj Sekhon也表示,“中國防疫政策的調整加速了中國經濟復蘇,當下政策重心重新聚焦于促進增長和提振消費信心。對市場而言,這次轉向是至關重要的。”
瑞士百達財富管理新興市場策略師郝立安(Julien Holtz)表示,“雖然中國股票,尤其是離岸股票的估值從2022年11月開始急劇反彈,但目前仍相對處于中性水平。目前經濟基本面、技術指標都有利于中國股票的重新評級,為此,我們調高了MSCI中國指數在2023年底的目標價至76港元,以目前價格計算,這意味總回報為8%(以美元計)。”
在談到更看好哪些投資板塊時,施羅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公募業務(籌)首席投資官安昀告訴記者,“當前全球利率上行周期或已近尾聲,預計全球資金將重新回流新興市場,中國將是較有吸引力的區域,國際配置資金或將回流中國,引起中國股票的估值擴張。在投資板塊方面,我們更看好能源轉型、制造升級和內需復蘇帶來的投資機會。”
“制造升級是中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之路,也符合目前政策的導向。內需復蘇主要是指房地產產業鏈和消費服務業。在目前政策放寬的背景下,相關行業的右側投資機會才剛剛開啟。”安昀補充道。 (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