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吳淑娟
山東省工信廳日前對《關于加快推動全省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提出到2027年,山東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園區達到10家,過500億元園區達到20家,7家園區進入全國30強。應入園化工企業入園率提升至60%左右,園區營業收入占化工行業比重提高到75%左右。
上半年化工規上企業實現主營收入1.36萬億元
“山東堅持安全生產與轉型升級相結合,扎實開展化工產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進智慧園區、智能工廠、數字車間建設,有力推動了全省化工產業綠色低碳、集約集聚、安全清潔發展。”山東省工信廳副廳長孔慶成此前表示,2020年以來,山東以安全環保、節能降耗、提質增效為切入點,在全省啟動實施化工產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多措并舉賦能化工產業“智改數轉”,化工產業數實融合水平正加速提升。
據介紹,山東近年來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強力推進產能壓減整合,整治化工企業“小、散、亂”等突出問題。目前,全省規模以上化工生產企業由2016年底的6000多家壓減到現在的3399家,化工園區和聚集區由頂峰時期的239個壓減到目前的84個。今年上半年,全省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39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6萬億元、利潤365.6億元,分別占全省工業的25.2%、18.8%,占全國石化化工行業的17.9%、8.5%,規模總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首位。
隨著化工產業新舊動能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部分化工園區土地資源、環境承載等資源要素不足制約著企業發展,化工園區擴區增容意愿強烈。今年以來山東先后完成濱州魯北化工產業園、德州運河恒升化工產業園等化工園區的優化調整。近日,東營廣利化工產業園、東營市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墾利勝坨化工產業園、利津濱海新區化工產業園4家園區完成擴區調整。
據了解,作為在全國最早打造省級智慧化工綜合管理平臺的省份,山東化工行業數字化賦能成效持續顯現,截至目前,8家化工園區被評為全國智慧化工園區,占全國總數的25%,有力推動了全省化工產業綠色低碳、集約集聚、安全清潔發展。山東省工信廳與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共同打造的全國首個省級化工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已連接全省84家化工園區、4600多家企業,有效整合部門數據資源,推進“省—園區—企業”三級信息共享。
此外,山東還將高端化工產業鏈列入全省11條標志性產業鏈之一,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聚焦固鏈、補鏈、強鏈,加大要素保障供給,著力完善產業鏈條,扎實推進“智改數轉”,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方向邁進。
將培育更多化工產業單項冠軍、產業鏈領航企業
根據《征求意見稿》,山東提出將立足化工園區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加強規劃引領,明確主導產業,推動園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構建“產業有主導、園區有特色”的發展新格局。搶抓數字技術變革機遇,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化工園區,賦能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7年,山東化工園區內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將達到2%左右,龍頭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3%左右,力爭創建5個以上高端化工領域省級創新中心。園區安全環保一體化智慧管理平臺優化提升全面完成,化工重點危險工藝自動化控制率達到100%,90%以上的化工園區達到較低安全風險等級(D級)。園區一般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不低于92%,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污水再生回收率不低于48%。
落實《山東省化工園區擴區管理辦法(試行)》,嚴把標準程序,嚴格擴區條件,強化業務指導,規范實施園區擴區,支持布局合理、管理規范、產業集聚、安全環保水平高、開發面積占比高的園區適當擴容,為項目落地提供承載空間。創新園區管理方式,將化工重點監控點逐步納入園區統一管理。利用現有設施或自建邊界圍欄,從物理邊界上劃清明顯界限,實行封閉化管理。
將對標國際一流化工園區,每個園區確定1—2個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的產業鏈條,推動園區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支持擁有兩個化工園區的縣(市、區)對園區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細化園區產業鏈“一園一圖譜”,構建龍頭企業牽引、配套企業聯動、合作平臺支撐、政策要素保障的產業鏈協同發展體系。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實現從初級原料向高端新材料轉變,從單一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實施園區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培育更多“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產業鏈領航企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塑強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立園區重點項目庫,重點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經濟和社會效益好的高能級項目。
推進智慧化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提高園區內企業智能制造水平。啟動建設一批智能化改造項目,加快數字賦能。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加強與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對接,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特色平臺,帶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
嚴格執行《山東省化工行業投資項目管理規定》,原則上不得在園區外新建、擴建、改建化工生產項目。園區外化工生產企業不得實施除環境污染治理、安全隱患整治、智能化改造項目外的化工投資項目,不得以技術改造的名義新增品種、擴大產能。
推動園區內勞動密集型和產業鏈關聯度低的非化工生產企業遷出或轉產,調整優化發展空間,降低安全風險。推動園區內非化工企業與優質化工企業開展合作,實現園區內非化工項目向化工項目轉型。支持優質企業整合重組低效產能,推動存量優化,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推進全省化工園區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提升行動,對不能滿足安全整治提升要求的,提請省政府取消園區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