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2月8日,煙臺泰和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和興”)收到了股轉系統的第一次反饋意見,這距離公司申報新三板掛牌被受理,還不足一周的時間;2月15日上午,北交所上市委員會將召開2023年第6次審議會議,審議的發行人是煙臺民士達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民士達”)。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泰和興和民士達的控股股東,均為A股上市公司泰和新材(002254.SZ)。顯然,泰和新材正在積極助推旗下子公司對接資本市場,以打造“1+N”多層次資本平臺。從泰和新材的股價看,其從2022年4月27日的11.79元年度最低點開啟強勢上漲模式,目前股價在27元左右徘徊。
“分拆旗下業務板塊上市,要根據公司的實力,客觀地進行評判有沒有必要分拆上市。要關注拆分出的項目有沒有成長性,拆分出來的部分不能影響母公司的主體業務。”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比較成熟的公司來講,“分拆上市”仍是一個主要趨勢,利于分拆出來的子公司駛上發展的“快車道”。
分拆掛牌引股轉系統關注
泰和興的公開轉讓說明書申報稿于2月2日披露。其申報稿顯示,泰和新材直接持有泰和興67.31%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國豐控股合計可控制泰和新材36.94%股份,為泰和新材的控股股東,煙臺市國資委為國豐控股的控股股東,因此泰和興的實際控制人為煙臺市國資委。

從主業來看,泰和興主要從事芳綸纖維制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屬于產業用紡織制成品制造業。公司的業績也可圈可點——2021年度,泰和興實現營收6363.86萬元,扣非后凈利潤為1753.93萬元;2022年前9個月實現營收9730.72萬元,扣非后凈利潤為2255.74萬元。
那么,泰和興此番沖刺新三板掛牌,是否意在北交所上市?對此,公司董秘林敏2月9日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公司將來的上市板塊,現在還不好說。”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2月8日,泰和興收到了股轉系統的第一次反饋意見。該反饋意見主要提出了5個方面的問題,涉及公司歷史沿革、同業競爭、分拆掛牌等方面。根據公司申請文件,報告期內,公司與直接控股股東泰和新材及泰和新材全資子公司泰和銷售公司之間存在產品銷售重疊的情況。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控制的企業中,民士達、寧夏寧東泰和新材有限公司、泰和芳綸等也存在芳綸相關制品的生產或銷售。股轉系統要求其補充說明:公司除與泰和新材、泰和銷售之間存在產品銷售重疊的情況外,煙臺國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其控制的企業是否構成同業競爭或潛在同業競爭;公司與民士達、寧夏寧東泰和新材有限公司、泰和芳綸等是否存在同業競爭或潛在同業競爭。
關于分拆掛牌。由于公司控股股東泰和新材為深交所上市公司,股轉系統要求其補充披露,泰和新材分拆子公司申請掛牌的原因和目的,分析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否存在同一資產重復掛牌事項;泰和新材有關本次子公司申請掛牌所履行的決策程序、董事及股東參會及通過比例,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公司章程等規定的議事規則;泰和新材及其所屬企業的股東、董監高人員及其關聯人員持有公司股份情況;公司本次掛牌所披露信息與泰和新材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差異,公司及泰和新材未來經營規劃,等等。
林敏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公司剛收到反饋意見,目前還在組織材料的過程中。根據要求,公司將在10個交易日內對反饋意見進行回復。”
民士達“闖關”北交所在即
泰和興正沖刺新三板,泰和新材旗下另一子公司民士達,沖刺北交所上市即將見分曉。
2月15日,北交所上市委員會將召開審議會議,審議的發行人便是民士達。據悉,民士達成立于2009年5月,公司主營業務為芳綸紙及其衍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9年-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37億元、1.59億元、2.1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80.87萬元、2792.74萬元、3727.99萬元。資料顯示,民士達的主要產品“芳綸紙”是一種由高性能芳綸纖維制成的非織造布材料,該產品具有阻燃、絕緣、高強度、抗腐蝕、耐輻射等諸多特性,是制造業升級過程中的一種新興的關鍵特種材料。
早在2022年6月底,泰和新材曾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民士達擬申請股票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民士達初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3500萬股(未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如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超額配售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過本次發行初始發行規模的15%(即525萬股),發行底價為15元/股。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在扣除相關費用后,擬用于民士達新型功能紙基材料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民士達本次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有利于其進一步提升產能和技術,鞏固芳綸紙行業龍頭地位。發行完成后,公司對其持股比例將由91.38%降至66.23%(按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測算),不影響公司對民士達的實際控制權,公司仍為民士達的控股股東。”泰和新材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月6日,民士達披露了第三輪審核問詢函的回復。據招股書,民士達生產芳綸紙產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為短切纖維、沉析纖維等制紙級芳綸纖維,報告期內,公司自關聯方采購的占比較高。民士達對此解釋稱,制紙級芳綸纖維的全球供應商較少,且全球具備芳綸纖維生產能力的企業大多不對外銷售制紙級芳綸纖維;泰和新材作為國內芳綸纖維龍頭企業,產能位于國內前列,產品質量及技術指標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因此,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購自泰和新材,是公司生產經營的現實需要。“芳綸紙及上游制紙級芳綸纖維的市場參與者較少,制紙級芳綸纖維產能較為集中且無成熟市場,該局面在短期內較難發生變化。”民士達坦言。
打造“1+N”多層次資本平臺
泰和新材的主營業務為氨綸、芳綸等高性能纖維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1年實現營收44億元,扣非后凈利潤為8.51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為28億元,扣非后凈利潤為2.69億元。
創建于1987年的泰和新材從一家年產300噸的氨綸小廠發展到現在,已成為擁有氨綸、間位芳綸、對位芳綸等幾大板塊的 “中國化纖行業競爭力前十強”“山東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公司業務橫跨高性能纖維、精細化工、復合材料等多個產業領域,蹚出了一條符合中小規模地方國企發展規律的改革之路。
“未來,公司將著力打造‘1+N’多層次資本市場平臺。目前,公司旗下子公司正在對接資本市場的,主要是民士達和泰和興。”2月9日,泰和新材證券事務代表劉建寧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據悉,2020年泰和新材通過“吸收合并+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實現整體上市,資產證券化率達到100%,成為山東省第二家獲準實施整體上市的國有企業、全國首家同步實施吸收合并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方案的企業;去年9月19日,公司持股91.38%的控股子公司民士達通過山東證監局的輔導驗收,如今,民士達“闖關”北交所在即;公司直接持股67.31%的控股子公司泰和興,沖刺新三板也在快速推進,目前已收到第一輪反饋意見。
新三板市場資深人士朱為繹認為,全面注冊制改革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板塊架構將更加清晰,特色更加鮮明,各板塊通過IPO(掛牌)、轉板、分拆上市、并購重組加強了有機聯系。“接下來,北交所轉板規則可能會進一步修改,北交所上市公司符合條件的,有望轉板到科創板、創業板和主板。滬深上市公司會進一步加大對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投資力度,參股甚至控股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案例會越來越多。”朱為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