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不少農村還處于農閑狀態,而陽信縣商店鎮鄭店村卻呈現出一派“鬧春”的繁忙景象,該村的禽苗孵化戶正在為孵化禽苗忙碌著。

禽苗孵化是鄭店村的傳統產業,在幾十年前,該村懂禽苗孵化技術的農戶,大都使用落后的炕孵,即用火炕當溫床,放上禽蛋蓋上棉被,用柴草當燃料燒炕,孵化出來的禽苗是靠小推車或加重自行車載著,走村串巷吆喝著銷售。
近幾年,該村兩委加大了支持和幫助力度,積極為農戶解決禽苗孵化場地問題,并聯系拓展銷售渠道,極大增強了孵化禽苗戶的發展信心。如今,孵化戶全都用上了智能孵化箱,溫度、濕度自控,減少了人工成本,省事省力。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我們村抓住孵化禽苗這項傳統產業持續發力,增加了群眾收入。目前,我們村孵化禽苗的農戶有30多家,年孵化禽苗150萬只,純收入在200萬元以上。”鄭店村負責人張文明說。

張文明介紹,現在全村有30多家禽苗孵化專業戶,新上智能孵化箱300多臺,戶多的有20臺,戶少的5臺,每臺智能孵化箱一茬可孵化禽蛋5000枚左右,孵化出的禽苗由孵化箱轉移到暖棚內,等待客戶上門拉運。孵化的禽苗以鵝苗、雞苗為主,大都銷往河北、河南、內蒙、德州、東營等地。這項產業為該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戶靠禽苗孵化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我們村孵化禽苗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原先是用火炕孵化,現在換成了智能孵化箱。我搞孵化有20年左右,一年能孵化20萬只鵝苗,利潤在20萬塊錢。”該村禽苗孵化大戶鄭春強說道。
今年,該村有些農戶采用“訂單”式孵化禽苗,不論市場如何變化,客戶保證孵化戶每只禽苗至少賺取1至3元的孵化費,減少了市場風險,孵化戶由此吃上了“定心丸”。
宗玉明是該村今年孵化禽苗行動較早的農戶之一,也是采取“訂單”式孵化禽苗的農戶之一。這幾天正是禽苗陸續出殼的日子,他幾乎天天在炎熱如夏的禽苗孵化箱內揀拾孵化出殼的鵝苗。“這是訂單鵝苗,有無棣的、河北的、濱城的,大約5萬來只,這批訂單出去以后,大約收入五六萬塊錢。”宗玉明高興地說道。(董穎穎 趙文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