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2月23日,國家對蝦聯合育種平臺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濱州市北海經濟開發區舉行。
據悉,為加快對蝦產業和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國家對蝦聯合育種平臺建設運營,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聯合國內對蝦育種知名專家和優勢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國家對蝦聯合育種平臺專家咨詢委員會,匯聚行業領先人才和企業科創力量,為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不斷增強水產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推動水產種業取得突破性進展。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蝦產品在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同時在物流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南美白對蝦的市場潛力將被進一步激發。但近年來,南美白對蝦的養殖病害頻發,優質親蝦被國外壟斷,而從國外大量引進親蝦雜交種,不但增加了養殖成本,而且不具備可持續性。因此,我國對蝦養殖業中最大的品種南美白對蝦從源頭就存在嚴重的種質資源隱患問題。
產業要發展,種業要先行。國家為解決這一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在科研、良種體系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對蝦種業依然是國家投入和關注的重點。于是,我國啟動建設了國家對蝦聯合育種平臺項目,由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
據介紹,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渤海水產研究院”和“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兩個科研平臺建設,該項目占地277畝,總投資13039.77萬元,主要建設對蝦家系苗種培育車間、性狀測試車間、苗種生產車間、養殖車間以及其他附屬工程配套設施。其中,核心育種區將于2023年4月底建成,快速擴繁區于2023年12月底建成。
項目建成后,將選育適合生態養殖模式和工廠化養殖模式的對蝦新品系2個,解決我國北方地區沒有本土優質一代蝦苗品種困擾,申請發明專利3項,建立完善的分子有種流程。預計年產種蝦100000對,無節幼體10000000萬尾,蝦苗600000萬尾,可實現年均營業收入14000萬元。
近年來,濱州漁業經濟和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漁業已成為濱州鄉村振興、經略海洋的重要支柱產業。2022年,全市水產品產量55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2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1%,生態漁業入選全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全市對蝦養殖面積80萬畝、年產量12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60%以上,穩居全省第1位;全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對蝦品種數量占全國1/4,繁育對蝦苗種占環渤海地區市場份額50%以上。“濱州對蝦”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中國白對蝦生態養殖第一縣、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中國白對蝦種都等國字號榮譽先后落戶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