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風·擊鼓》中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多時候,人的生命總是脆弱不已,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但總有人能把生命活得精彩,不負被愛和所愛。
呂和成,男,73歲,濱州市惠民縣石廟鎮梁家聯村大呂村人。妻子劉增秀于1998年因腦瘤手術后遺癥頸部以下失去活動能力,作為丈夫,呂和成24年來不離不棄,以妻子為中心,從沒出過遠門,他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著夫妻間的恩愛,用自己的行動闡釋著相濡以沫的人間真情。

呂和成從49歲開始照顧妻子,24年來妻子的吃喝拉撒都是呂和成一個人照顧。呂和成之前并不擅長做飯,自妻子臥床以來,很快學會了,面食換著花樣做,目的就是讓妻子能夠吃得好、吃得舒心。“每頓飯都以她為主,她愿意吃啥,咱就跟著和她一塊吃啥,多方面為她著想。”呂和成經常這樣說。
自妻子癱瘓以來,呂和成每天的工作重心就是圍繞著妻子的床榻,不離不棄,無微不至的照料使劉增秀雖然肌肉萎縮但沒有發生褥瘡,雖然大小便失禁但身上一直干干凈凈。“他照顧得很好,脾氣又好,有時候我煩的不得了,他總是寬慰我。”劉增秀評價起老伴來,眼里滿是愛意。“有時候她難受的時候也是發牢騷,她發牢騷咱也不能發牢騷,咱就是盡量往好上說。各方面對她照顧細一點,她煩咱不能煩。”呂和成笑著對眾人解釋,沒有一點埋怨。
在飲食上呂和成不僅會做飯,并且始終按著妻子的心愿做。有時候閨女買回包子來,劉增秀不愿吃,想喝粥,呂和成轉身就去熬稀飯。“她愿意吃啥,我就給她做點啥,也不費事。”呂和成脾氣溫和依舊。
在妻子的個人衛生上,呂和成更是做得細之又細,在呂和成家里的屋檐下,擺了三臺洗衣機,這三臺洗衣機用于對妻子的衣物進行分類清洗。
“這個護理,時間長了對這些事就比較有經驗了,天長日久就順下這些事了,就成了平平常常生活的一種習慣了。”
護理好、照顧好妻子已經成為呂和成的一種生活習慣,24年悉心照顧、默默守護的動力源泉是呂和成夫婦年輕時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同甘共苦的生活經歷。
呂和成夫婦育有5個女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讓孩子們成長、成才,一直喜歡鉆研的呂和成與妻子自學做起了裁縫,掙錢供女兒們上學。“我爸爸是思想非常開放的人。我記得我小時候,很多小伙伴都是為了幾塊錢的書費就輟學的,我爸爸就是一心讓孩子讀書,他就認為讀書才有出路。”呂和成的小女兒說。
目前,呂和成的五個女兒及她們的家庭都在惠民縣城,呂和成對妻子的守護、對生活的負責這種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整個大家庭每個成員。
24個春夏秋冬,8700多個日日夜夜,26000多頓三餐,在這一串冰冷的數字中間,我們感受到了呂和成對妻子的溫情、對家庭的熱情、對生活的炙情。
一份感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段守護經得起艱辛的磨煉,一份真情經得起世俗的浸染。生活中呂和成是妻子的靠山、是家庭的榜樣、是時代的楷模,呂和成用自己純樸善良的人性書寫了一段貫穿自己一生的真愛。(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