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人才短缺、基礎薄弱是一大瓶頸問題。如何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秦皇臺鄉牢牢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要素”,結合保障激勵、政策扶持,積極創建育才平臺、搭建用才舞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核心資源,只有不斷盤活人才資源,加大人才集聚和培養力度,才能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秦皇臺鄉黨委書記張碩表示,為破解人才制約瓶頸,厚植鄉村振興人才沃土,秦皇臺鄉先后出臺了《秦皇臺鄉關于做好大學生引進工作的實施方案》《秦皇臺鄉優秀人才創業實施方案》《鄉村振興產業人才實施辦法》等激勵政策,通過實施人才推進機制,打出鄉村振興人才系列“組合拳”,激活引才聚智“密匙”,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孫長永是土生土長的秦皇臺人,一直在外創業打拼。2018年秋,受家鄉人才返鄉創業政策的吸引,他帶著多年的積蓄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發展特色農業。
2020年9月,在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孫長永建起了占地330畝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兒子和兒媳看到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主動放棄城里的工作,回到家鄉和孫長永一起創業。如今,孫長永的生態園已在當地小有名氣,每到采摘季,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吸納當地30多人就業,間接帶動就業人員50余人,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年來,秦皇臺鄉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通過加強與在外優秀人才聯系和召開鄉土人才座談會等方式,實施“筑巢引鳳”本土人才回引項目,設立基層創業專項基金,構建人才流入留住機制,大力回引優秀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培育了一批鄉村振興“主力軍”和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截至目前,引進各類農村專業人才131名,“土專家”“田秀才”20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5名,退役軍人8名,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咱村的王澤生放著好工作不干,又回來種地了”。95后大學生王澤生回鄉種地的消息成了秦皇臺鄉王家村的一個“新聞”。
今年26歲的王澤生畢業于廣西外國語學院,好不容易走出農村的他毅然回到家鄉當起了農民。
王澤生的父親王建軍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棉大戶,并主導注冊成立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引進國際良好棉花項目(BCI),成為山東省首個國際良好棉花項目合作伙伴,推廣良好棉花40多萬畝,成了當地成“土專家”。
作為新時代的“新農人”,王澤生想把更多高科技都應用在了農業生產上。如今,王澤生正在探索生態種植、生物治蟲新路子,指導農戶創新棉田管理模式、深挖管理技術,以更高標準、更高要求推進棉花種植,最終以生態效益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王澤生的“新農人”生涯剛剛起步,正憑著他的熱忱、執著、聰明為家鄉發展奉獻著青春和熱情,他用自己的行動回報著養育過他的這片土地。
“月是故鄉明”。如今,越來越多的秦皇臺人選擇回鄉投資興業,他們在鄉村振興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皇臺鄉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常態化開展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對接合作以及聘請專家指導;實行柔性人才引進,與山東理工大學合作、山東棉麻專業委員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為鄉村產業發展增質賦能。
同時,秦皇臺鄉還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圍繞農業生產經營、農業農村科技等內容,建立山東理工大學“科技小院”、研究生實訓和“新農人”培訓基地,指導農戶開展育苗、土壤改良等“靶向”培訓,并發揮秦臺西瓜基地、福哲思食用菌基地等帶動作用,用好各種優惠政策,培育產業接力者,引導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