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訊(記者 李志海 通訊員 薄青陽)透過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實驗室的玻璃窗,身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正在緊張忙碌著,他們聚精會神地觀察著各種化學反應現象,仔細核對著實驗數據,記錄實驗結果。稀土是重要戰略資源,被稱為“萬能之土”,是不可替代的工業“維生素”,在生活中,它的身影也“無處不在”。 近年來,隨著排放及節能目標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不足、產業鏈上下游融通不暢、產業集中度低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自主汽車催化產業發展。面對嚴峻挑戰,在科技部、工信部支持下,由天津大學牽頭,聯合濰柴動力、有研稀土、國瓷材料等稀土催化產業鏈上下游領軍企業,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頂層設計的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應運而生。 坐落于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是國內唯一一家稀土催化領域國家級研究機構。一直以來,建設與發展并進,持續突破蜂窩陶瓷材料、催化劑關鍵材料等多項國外“卡脖子”技術,“催生”出了區域稀土催化材料產業發展新動能。 為打破技術壁壘、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更好地促進稀土催化材料產業發展,實現源頭創新與終端應用的有機結合,在干勇院士等專家的策劃與指導下,稀土催化研究院在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的基礎上,首創“以院帶園”發展模式,推動稀土催化產業裂變發展。“產業園聯合濰柴動力、威孚高科等行業龍頭企業,布局總投資55億元的9個產業鏈上下游關鍵項目,構建起的‘稀土催化技術研發——基礎材料生產——終端產品制造及應用——戰略性資源循環利用’全產業鏈,成為解決稀土催化材料技術在行業應用中的‘卡脖子’問題的‘利刃’,整個園區的產業布局正在加速成型。”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院長沈美慶說。 “以院帶園”的發展模式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稀土催化產業集群。目前,產業園集中布局了總投資55億元的9個產業鏈上下游關鍵項目。3000噸/年稀土功能材料鈰鋯固溶體、1000噸/年高性能氧化鋁纖維和1000噸/年催化器襯墊(中試)、5000萬升/年蜂窩陶瓷載體、1200萬升/年機動車尾氣凈化催化劑涂覆項目等5個項目已建成投產;20000噸/年稀土改性氧化鋁、3000噸/年車用脫硝分子篩項目廠房建設全部完成,設備安裝調試正緊張有序開展;廢催化劑貴金屬回收(貴金屬循環利用)項目于去年8月14日舉行簽約(戰略合作協議)儀式。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形成從稀土催化技術研發、基礎材料生產到終端產品制造及應用、戰略性資源循環利用的汽車催化產業鏈閉環。在未來3至5年內,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年可實現產值600億元、利稅90億元,新增1000多個就業崗位,探索實踐產業鏈上下游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的新型產業發展生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稀土催化產業集群,在東營打造引領國際稀土催化發展的人才、技術與產業高地。 談及未來發展,沈美慶信心滿滿地說:“未來,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將繼續深化‘以院帶園’發展模式,推動稀土汽車催化產業園做大做強,助力產業園形成由稀土催化技術研發、基礎材料生產到終端產品制造及應用、戰略性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