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搶抓機遇,率先一步,依托臨港優勢和石化產業基礎優勢,形成烯烴芳烴、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進碳材料兩大“雁陣形”集群 ◆記者 李志海 通訊員 張振 突出“一個統領”,抓好“一個中心任務”,強化“四個支撐力量”,著力推動“三個改善提升”——全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動員大會,吹響了全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奮力開創高水平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的號角,進一步堅定了全市上下搶抓機遇謀發展、創新實干譜新章的信心和決心。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作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兩大“雁陣形”集群中重點項目加速建設、“四新”經濟全面布局、智能化數字化改造提檔升級,綠色低碳發展闊步前行。 構建循環經濟 一個產業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一批產業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極。 當下,“鏈式發展”如火如荼,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搶抓機遇,率先一步,依托臨港優勢和石化產業基礎優勢,形成烯烴芳烴、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進碳材料兩大“雁陣形”集群。 何為“雁陣形”集群?主要是指具備一定規模和綜合競爭優勢,集群內產業鏈條完整,集群創新轉化能力和協作配套能力較強的產業集群。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港北一路上的企業就是生動的場景:天弘公司生產的丙烯可直供院內的宏旭化學生產甲基丙烯酸甲酯,同時隔墻供應科魯爾公司生產丙烯腈,進而生產ABS(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種單體的三元共聚物),副產的氫氰酸回供宏旭公司用作阿托伐他汀鈣的原料;宏旭化學生產的MMA可供應給一路之隔的啟恒新材料公司生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科魯爾的丙烯腈同時供應隔壁的藍灣公司生產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樹脂。泰特爾公司生產特種環氧樹脂及系列新材料項目,產品可廣泛應用于油墨涂料、光刻膠、電子封裝、3D打印增材等領域,從丙烯原料到新型樹脂、光學膜的丙烯產業鏈逐漸完善。 產業鏈供應鏈是工業經濟的筋骨和血脈,穩住產業鏈供應鏈,是增加經濟韌性的必然選擇。為此,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在站高謀劃、一體部署上下足了功夫:近年來,開發區高標準推進編制《國家綠色循環能源石化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用規劃系統性地指導項目的選擇和配套,做好大企業內部延鏈的“小循環”和企業之間隔墻供應、梯次發展的“中循環”,把企業的“物理集聚”變成項目之間的“有機集群”。利用現有煉油基礎發展烯烴、芳烴等基礎石化原料,不斷往下游延伸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優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鏈條設計,積極引導企業按照生產裝置互連、管道互通、原料隔墻供應的模式,構建項目產品、公用工程、能源資源循環使用的循環經濟,形成良好的上下游原料互供關系。 港口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也在港口邊規劃著下一個“雁陣形”集群。渤海灣畔,來自世界各地的油輪往來穿梭,東營港立體綜合物流產業建設如火如荼:著力推進投資18億元的4個10萬噸級液化泊位及東營港內航道工程建設,徹底改變東營無深水港的歷史;加快總投資31億元的25萬噸單點系泊項目實施,提升液化品儲備供應能力,進一步降低企業運輸成本。加快集裝箱、散雜貨等泊位建設,進一步完善東營港貨運種類。加快臨港物流建設,推動總投資40億元的東營港綜合物流園實施,今年上半年啟動疏港鐵路聯絡線建設,打通疏港鐵路全面運營“最后一公里”。 搶占科技制高點 科技是強盛之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這方熱土上,處處涌動著銳意創新的浪潮。 山東億維新材料有限公司不斷嘗到創新帶來的甜頭。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年產10萬噸高品質負極碳材料項目順利投產,標志著山東高端化工創新創業共同體在研發、轉化、服務一體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共同體引進多位博士組建碳材料專業研發團隊,持續開展6個月以上的中試試驗,驗證技術可行性,積累第一手資料,完善工藝包設計,最終確定采用全球最先進的兩爐三塔生產工藝,實現高端碳材料產品技術交付,填補了國內生產高端針狀焦技術空白。 目前所研發針狀焦產品包括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用針狀焦、接頭焦、高端負極材料用針狀焦等多種產品,并可根據各鋰電池負極材料企業對針狀焦的不同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務,制備的負極材料容量高,循環性能好,倍率性能好。這一高端產品的原料正是園區內原油加工裝置副產的油漿,項目采用催化油漿作為原料,變廢為寶,提高催化油漿附加值,經萃取裝置、精制裝置、碳材料裝置、超高功率電極材料裝置后生產高品質針狀焦,真正做到了物料“吃干榨凈”,產業高端發展。自主研發的萃取技術,可以富集催化油漿中的芳烴組分,脫除瀝青質、膠質及顆粒雜質,目標產品收率高,能耗最多可降低70%。另外,本項目在設計階段就將能量作為一個重要的優化目標,采用了大量節能設備和節能設施,工藝流程中通過選擇合理的換熱設備、優化的換熱流程以提高熱能的回收和利用;設備選型中使用新型高效換熱設備、節能型轉動設備、高效保溫材料以提升設備效率,減少熱損失;變電所采用節能型變壓器、優化變電所位置,縮短供電半徑等措施以減少能量損耗。 全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動員大會上提出,要推進裝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園區上線、集群上云,培育打造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園區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工廠”就是生動的實踐。 在聯合石化,數字賦能提質的觀念深入到生產運營的各個層面。該公司以技術和集成基礎為支撐,以標準框架為保障,對工廠的設備、控制、生產過程、經營管理、分析決策進行全方位智能化設計,將卓越運營的管理與推進實踐和智能化技術與應用充分結合起來,實現聯合石化卓越智能工廠信息系統的一體化管控與高效利用。聯合石化智能工廠的建設不僅實現了資源利用高水平化、產品質量優質化和生產過程能源低消耗化,而且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無害化。與改造前相比,聯合石化自控率提高至95%以上,關鍵工藝參數標準偏差減少30%以上,降本增效超過2800萬元/年。實現了多平臺無縫銜接,計量效率提升50%,下單效率提升70%,最大出貨量提升86%,人員編制減少36%,節省人力成本超過500萬元/年。 全鏈條建強人才隊伍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強“主動仗”,就必須讓人才真正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當主角,讓人才活力在科技創新大環境中競相奔涌。 全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動員大會明確提出“要突出人才引進培育”。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招才引智”的腳步從未停歇:新春第一會——立足“雙招雙引”,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2月16日,在滬舉辦的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東營綜合保稅區2023年(上海)“雙招雙引”推介會,現場簽約7個項目,2個涉及人才招引。 近年來,東營港經濟開發區聚焦創新鏈激活人才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圍繞創新鏈攻關課題,實施“政府牽引+企業、院校參與”的精準引才模式,引進徐春明院士團隊20余人,集聚各類國家級創新人才60余人,與美國、韓國等多國外籍院士建立合作關系,并采用資本參股、課題參股、技術參股等多樣化的利益綁定機制,有效調動人才創新動能,提高課題攻關率和成果轉化率。 以培育拉動人才鏈為“軸”,以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協同發展為“體”,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深入挖掘“四鏈交集”,推進融合發展,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通過編制創新鏈思維導圖,推進重點科研“項目群”攻關,梳理企業重點技術難題、重大需求53個,選擇合作院校22家,達成合作意向36個,獲得專利技術180余項。先后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十余家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組建協同研發團隊220余人。同時,推動高校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園區產業結合、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累計定向培養引進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13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