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慎平
3月7日上午,臨沂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民政局社會救助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臨沂市民政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有關要求,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的作用,使基本民生保障更加牢固、基層社會治理更加協調、基本社會服務更加暖心,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更加堅實有力。

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聚焦進一步強化兜底保障能力,修訂《臨沂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辦法》,出臺《臨沂市特困人員認定辦法》,適度擴大保障范圍、放寬認定條件,提高了救助制度的可及性。對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的認定作出全面明確和規范,協助有關部門將低保邊緣家庭納入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就業援助范圍,助力更好保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改革完善急難型臨時救助制度,全面取消急難型臨時救助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實行由急難發生地24小時先行救助,較好化解了城鄉居民臨時性、突發性、緊迫性生活困難。
低保和特困救助保障標準繼續穩步提高。今年,市民政局對照省委對臨沂“在魯南經濟圈發展中當引領、作示范”的要求,和市委“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的目標,開年就開跑,將提高困難群眾救助標準列入“臨沂市2023年度20項重點民生實事”。落實中主動加壓奮進、強化工作措施,1月中旬就正式印發了提標文件,提前8個月完成了既定目標,實現了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的合理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保障能力的較好適應。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871元、683元,較上年分別提高5%、7%,城鄉低保標準之比達到1.28:1;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133元、888元,分別較上年提高4%、2%,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之比達到1.28:1。
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建立健全。線上依托山東社會救助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加強與鄉村振興等部門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及時掌握未納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范圍的監測對象信息并反饋縣區調查核實,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社會救助范圍。線下充分發揮村(居)干部、社會救助協理員、社區網格員等人員的“探頭”作用,及時發現并上報轄區內有救助需求的困難群眾,協助救助經辦機構做好政策落實,確保困難群眾早發現、早救助、早幫扶。截至目前,全市納入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2.5萬人;全市保障低保對象18.4萬人、特困人員3.5萬人,其中今年新納入低保1203人、特困479人,實施臨時救助3921人次;全市22萬名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中,脫貧享受政策人口有9.8萬名,占比近45%。
服務類救助有了長足發展。全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社會化服務救助覆蓋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比例達到67.68%。同時,探索建立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機制,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相銜接工作的通知》,積極推進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在政策、管理、對象、資金等方面相銜接,促進受益群體向低保家庭中有需要的失能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拓展。具體實踐中,聯動省市縣三級慈善總會在沂水等6個鄉村振興重點扶持縣實施了“情暖夕陽”項目,預計每年出資1200余萬元,資助1.7萬名經濟困難(低保)失能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或為其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切實提升了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生活品質。
社會救助創新實踐成果豐碩。全力推動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郯城縣成功入選山東省縣級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參與單位。積極參加全省社會救助優秀創新實踐案例等評選推介,獲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優秀項目2個、全省優秀社會救助品牌1個、全省社會救助領域優秀創新案例1個、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最美照護人”1名。創新建立社會救助“三主動”(救助政策主動告知、救助對象主動發現、救助結果主動公開)機制,由“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去年以來,全市共培訓政策344次,培訓人員2.8萬人次,開展政策宣傳17萬人次。全面實現“二維碼”形式公開困難群眾救助政策、救助保障金發放信息短信提醒,群眾獲取社會救助政策、知曉救助信息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