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于慧年 通訊員 李忠蕾
3月7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大抓經濟 勇爭一流”主題榮成市專場新聞發布會,榮成市相關負責同志介紹了該市有關工作情況。今年,榮成市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產業強市、工業帶動、突破發展海洋經濟”工作導向,奮力建設“深藍、零碳、精致、幸福”現代化新榮成。

堅持一產二產三產融合提升 ,建設向海圖強的深藍之城
突破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深入實施育苗種質、養殖模式、捕撈空間“三個變革”,加快建設海帶、刺參、鮑魚等國家級良種場和全國首家海洋種質資源庫,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的海洋種業基地。探索近岸集約工廠化養殖、海洋牧場多元化養殖、深海工船網箱式養殖等模式,形成全國最大的海洋牧場聚集區。加快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引導遠洋漁業企業開發南極磷蝦等發展新空間,打造遠洋漁業樣板片區。
突破發展海洋生物食品及醫藥產業。積極向“高值化、品牌化”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整合和轉型升級,積極進軍特醫食品、保健食品行業,年內海洋生物食品及醫藥產業產值增長10%。著力布局海洋預制菜產業,抓好高端海洋預制菜產業示范園建設,舉辦“中國電商質量萬里行預制菜大會”,打造海洋預制菜產業名城。
突破發展海洋裝備制造產業。堅持走“高端引領、智能數轉、綠色發展”道路,引導三星重工承接整船制造業務,鼓勵發展南極磷蝦船、公務執法船、游艇等高附加值船型。加大臨港優質地塊招商和閑置資產盤活力度,全面發展海上風電安裝船、海上運維船、電機配件制造等配套產業。培育壯大涉外塢修產業,打造北方最大的國際船舶維修(保稅)基地,爭創國家級船舶維修服務貿易特色服務出口基地。
突破發展港口物流產業。加快推進石島漁港國際冷鏈物流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推動石島港、龍眼港等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實現泊位數量、泊位等級“雙翻番”。以獲批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契機,組建冷鏈物流產業聯盟,推動全域冷鏈物流設施改造升級。謀劃建設國際海事綜合服務區,探索開展海上保稅加油及物資供給、船舶維修停靠、船員培訓服務等業態。
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協同發展,建設產城融合的零碳之城
加快布局新能源產業。按照“核能引領、多能衍生”產業定位,全力構建“核、風、光、儲、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國際能谷”。核能領域,確保華能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4月份商運、國核1號機組年底前試運行,推動清華大學核能科研基地、高通量堆等重大項目年內啟動實施。風電領域,依托納入省規劃的8處海上風電場,以及榮成市風能資源、臨港閑置資源、海工裝備產業基礎三大優勢,加快布局海上風電產業,推動海上風電施工運維基地等項目落地實施。光伏領域,在抓好國管海域規劃建設風光同場1220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招引實施的同時,積極推動陸上工商業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年內新增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儲能領域,深化與京能集團合作,成山儲能電站項目6月份建成投運,滕家儲能電站項目年內開工建設。氫能領域,積極對接華能集團、國家電投,謀劃建設氫能產、運、儲、用全產業鏈條,探索氫能在更多場景應用。
探索以大型國企、央企入股等方式,推動魚粉、干海產品、石材等行業資源整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聚焦“5+2”七大產業鏈,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生態鏈思維,建設提升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8個特色專業園區,加快推進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園、榮成碳纖維、有研金屬表面處理園、航盛新能源材料等在建項目完工投產,推動落地一批醫療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領域項目,培育做強現代化產業集群。
聚焦控碳、減碳、降碳全過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形成集約、緊湊、低碳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以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為契機,從最具資源優勢的海洋碳匯入手,實施一批高質量生態價值實現項目,加快構建海洋碳匯價值體系,以榮成全域為主體創建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保衛戰,常態化抓好輪胎、修造船等重點行業污染防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體,用好河湖灣長、林長制、田長制等措施,統籌抓好破損山體、海岸帶、濕地、林地等生態單元系統治理,穩步提升生態環境。
堅持宜居宜游宜業全面發力,建設近悅遠來的精致之城
始終將“向精致城市方向發展”作為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扎實推動精致城市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爭創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
積極踐行集約化、內涵式的城市發展觀,結合“三區三線”劃定,加快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重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優化完善城區 “一帶雙核多節點”的發展布局,搭建城市長遠發展的“四梁八柱。啟動新一輪精致城市建設三年行動,統籌老城新區、地上地下、鎮域鄉村等各類要素,重點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兩提標、一清零”、市政道路改造、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等31項精致城市工程,加快建設透明城市、海綿城市、無廢城市、園林城市、韌性城市,不斷提升城市品質。
圍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住有宜居、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弱有眾扶”,堅持量力而為、盡力而行,重點實施當年投資26.6億元的21項民生實事,切實解決一批群眾的“煩心事”“堵心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全市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達到85%以上,群眾滿意度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深入貫徹“六治一網”部署要求,充分發揮綜治聯動指揮平臺作用,對城市建設、農業農村、公共服務等16個領域、1625項“事件清單”,實行“紅橙黃藍綠”五色分級管理和提示、督辦、警示“三單”提醒,切實提高訴求辦理效率;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各類問題,不斷提高訴求辦結率和群眾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