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開年以來,為全面落實全市制造強市推進大會精神,推動工業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濱州工業園錨定“制造強區”攻堅目標,堅定不移打造“全流程服務+產學研用融合”新模式,助力制造型企業發展破局。
全流程服務,夯實項目落地投產、效能提升“起跳臺”
園區創新建立“三個一、一對一、兩條線”服務模式,著力打造優質營商服務、良好營商環境,推動園區重點項目早建設早投產。
完善“三個一”便捷服務。建立健全“一個項目、一張清單、一套方案”幫辦代辦工作機制,著力提升一線幫辦、審批前移、現場辦公等能力,實現“并聯審批”“不出園區”“直面溝通”高效服務,當好企業前行“破冰鎬”,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實現“一對一”盯靠服務。對于讓企業無從下手、毫無頭緒的手續審批、辦理等環節,園區從講解指導審批流程,到協助準備各審批階段所需材料,再到各項代辦幫辦業務,提供“管家式”一對一精準服務,實現受理、走訪、代辦等環節項目服務全方位覆蓋。
提升“兩條線”精準服務。依托園區“益企園夢”服務平臺,組建惠企政策和幫辦代辦兩支服務隊伍,實現政策推送、幫辦代辦“雙線”服務。“惠企政策服務隊+合作機構專家”的政策解讀咨詢專線,第一時間為企業提供系統化、專業化政策解讀、企業問診、咨詢辦理等服務,實現政策推送精準匹配、企業訴求高效處理;打造以省市區重點項目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全流程跟蹤、全過程服務、全環節盯靠、全要素保障幫辦代辦服務專線,通過“上門走訪、主動靠前、代辦幫辦”確保服務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實現企業“少跑腿”“零跑腿”,項目“早落地”“早投產”。今年以來,山東仲宜復合材料年產15萬噸高性能樹脂新材料、大有新能源年產10萬噸碳四綜合利用及年產6000噸中間相碳微球、雙峰石墨年產7000噸核級碳材料及制品、中柔新材料3000噸/年六氟環氧丙烷等項目順利推進。
“產學研用”融合,驅動企業科教創新、降本增效“破冰船”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是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園區積極引導企業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推進“項目合作”模式向“產教融合”模式轉變,為園區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鳳凰之星”賦能產業發展,“鳳棲梧桐”助力“智造”升級。園區著力打造“部門助力講政策、高校院所講科研、金融通信講服務、企業發展講創新”四位一體融合發展新模式,成立以園區黨工委主導,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4家銀行金融機構、移動通訊公司和法律服務機構,36家規模以上企業(紡織服裝業5家、綠色食品業8家、裝備制造業7家、新能源新材料業13家、建筑建材業3家)黨組織共同參與的“鳳凰之星”產業生態圈黨建聯盟,持續推動聯盟成員單位之間政策、項目、人才等資源有效整合、多方共享。
同時,依托“梧桐社”日常活動平臺,開展“梧桐沙龍”“梧桐茶事”“梧桐課堂”“梧桐管家”等系列活動,多途徑、多模式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制造型企業快速發展的“紅色引擎”。

校企合作強化人才建設,“產學研用”實現“雙贏”格局。園區持續深化與沈陽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種子科學與技術、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研究所、濱州學院化工與安全學院等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產業創新人才庫,打造人才“蓄水池”。
2022年,園區企業引進人才370人,其中,碩博士31人(“雙一流”建設高校3人)、本科生339人(“雙一流”建設高校1人)。校企“連心橋”的成功搭建,引來大量青年專業人才涌入,制造產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日趨完善,進一步突破了部門、高校、企業之間的界限,深化了校院企優勢互補、供需對接,實現了“優秀畢業生有寬闊就業平臺+制造產業有源源不斷智力和技術支持”的校企合作雙贏格局。(盧凱 張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