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嗎?5克黑水虻卵在幼蟲生長周期每天便可以吃掉7-10公斤廚余垃圾……
3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山東銀座集團玉函路店內的山東欣兆源生物能源處理中心,參觀歷下區今年建成的國內首個“5G+機器人”自動化生物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將廚余垃圾處理分為了4個規模化區域:養殖區、粉碎加工區、程序操作臺、智能機器休息區。值得一提的是,車間里不僅聞不到廚余垃圾發酵的異味,也聽不見機器的轟鳴聲,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養殖架和食料輸送管道,養育著黑水虻幼蟲。
“可別小看這些幼蟲,”山東欣兆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雪蓮告訴記者,“黑水虻的整個生長周期大約是35天,在第七到八天也就是幼蟲時期是最能吃的,5克卵孵化出的幼蟲每天能吃掉7-10公斤垃圾。”


車間內,機器人正在全自動化作業管理養殖投喂養殖架上的黑水虻幼蟲,王雪蓮介紹說,作為全國首個將5G+機器人智能化應用到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的項目,該項目利用5G技術,自動預制,自動投料,機器人全程自動運輸、分揀,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運作,工作人員可利用5G技術做到監管控制,同時管控平臺會自動根據各項采集數據調整設備狀態。
山東欣兆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張恒指著車間內一排排貨架和養殖盒上貼著的二維碼介紹說,“二維碼是為了方便定位,方便機器人能及時、準確、全面地管理養殖投喂處置整個業務操作流程。”
現場,工作人員用鍵盤錄入養殖盒編碼信息,掃描槍錄入容器編碼信息和庫位編碼信息,將兩碼掃描錄入系統后,通過電腦下發指令,將養殖盒放置于輥子機輸送線上,輥子機輸送線有三個紫外線同步信號燈,可與機器人同步信號,機器人通過攝像頭可自動準確識別待出、入庫養殖盒信息,及時、準確、全面地管理養殖投喂處置整個業務操作流程。與傳統黑水虻廚余垃圾處理相比,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整個車間只需2名工作人員即可運轉。
王雪蓮表示,項目利用黑水虻的生物特性來完成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完全轉化,經過黑水虻過腹轉化為蛋白蟲和有機肥,除了這兩種產品之外,不產生其他的廢物排放。項目的特點為低成本、高效率、自然環保無污染,打破了傳統的黑水虻低槽式、粗放型養殖模式,不僅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而且將5G技術應用到餐廚垃圾處理當中,實現了智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一臺智能機器人可日處理餐廚垃圾10噸,服務周邊5公里的居民和商業。(來源:海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