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京國,男,1962年9月出生,濱州市鄒平市焦橋鎮中心小學教師。他因病拄著雙拐堅持上課,扎根農村、默默耕耘,已在農村教育戰線上工作了36個春秋,入選125期“山東好人”。

兢兢業業的鄉村教師
在尉京國的心中始終銘記“金獎銀獎不如家長夸獎,金杯銀杯不如家長的口碑”這句話。在他的班里有個男孩,不愿和大家一起玩,很孤僻,上課不舉手回答問題。尉京國了解后,通過調查走訪和一系列工作,終于解開了這個謎,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原來,這個男孩的父母離異,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另嫁他人,對孩子不管不問,爺爺奶奶都上了歲數,對孩子的管理不到位。孩子生活上缺少關心,心靈上缺少溫暖。從此,尉京國一有空就和男孩一起玩,有時做了好吃的,就把他帶回自己家,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這名同學終于和其他孩子一樣能夠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學習上也取得了優秀成績。尉京國時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寓德育工作與教學之中,使班上的孩子能夠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拄著雙拐“站”上講臺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2003年對于尉京國來說是命運中的“黑洞”,這一年,一場大病差點毀掉了他的整個人生,尤其是教育夢想——尉京國因病做了半骨盆截肢手術,這就意味著從此他要拄著雙拐生活。
尉京國感覺身體已恢復差不多時,便拄著雙拐到學校請求上課,并擔任三年級的數學老師。
孩子們的一聲“老師好”,讓尉京國無比激動并流出幸福的淚水。一天下來,尉京國的小腿常腫得像包子,每天回家后晚上用藥水泡腳、洗腿來緩解一下疼痛,但是尉京國從未因此耽誤學生一節課、請過一天假,常常站在講臺上一直堅持到下課。為了生活盡量自理,減少上廁所不便帶來的麻煩,堅持做到生活起居有規律,飲食定時定量。
十多年下來,尉京國就是憑著這種頑強的意志和毅力,“站”到了現在,工作到了今天。
毅力堅強逐夢講臺
這些年,尉京國被截肢的部位經常出現患肢疼痛,為了不影響去學校,他準備好了止痛藥。冬天生凍瘡,夏天感染發炎,被磨破潰爛更是常事。
記得去年秋天的一個早晨,天下起了大雨,尉京國騎三輪車去學校,由于路程遠,到學校時全身都涅透了,手術的部位也被磨破,疼痛難忍,為了不影響上課,他抓緊吃了一片止痛藥。同事們都勸尉京國,下雨天氣等雨停了再來也不遲,但他只是對老師們的關懷笑了笑。
尉京國經常說,他沒有比別人特殊的地方,克服因難堅持到校是應該的。
尉京國的一生獻身教育、甘為人梯,憑著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和強烈的責任感,在“三尺講臺”上書寫自己的完美人生。(李宣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