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瓊 通訊員 董高峰
近日,在“在知愛建新濱州,引領濱州新未來”第二屆山東省濱州市網紅直播帶貨大賽上,來自濱城區市西街道“思源藝術團”的兩位“00后”云龍和小雨聯袂參賽,榮獲優秀獎并獲得1000元的獎勵基金。

“‘五社聯動’為我們鋪就了電商進階之路!”說起兩位“00后”的電商之路,有著近乎相同成長經歷的云龍和小雨感慨萬千。
21歲的云龍和18歲的小雨,均出生在普通家庭。云龍是一名腦癱患者,身體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都比同齡人差很多,走路經常摔倒。小雨的母親患有間歇性精神障礙,父親腰肌勞損,弟弟剛讀小學,全家靠著姥爺在附近大集賣菜維持生活。
2021年,市西街道推行“敲開家門、服務上門、政策進門、打開心門、找準竅門,聆聽心聲”的“五門一聲”工作法,逐戶摸清轄區殘疾人底數和服務需求,精準找到了小雨母親等92位殘疾人,建立起“精神、肢體、視聽言語、多重殘疾”四色管理臺賬,并整合民政部門福彩公益金、殘聯殘疾人康復及就業項目資金、社區慈善基金等政策資源,列出“需求、資源、項目、責任”四項清單,實現量體裁衣、精準服務,集中發力。云龍和小雨家的特殊情況成為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區重點跟進服務的對象。
為了幫助云龍和小雨家,彩虹湖社區黨總支書記劉風云召集街道社工站駐社區分站、民政所駐社區工作者、濱城區志愿者學院駐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如北辰公益組織駐社區社工,多次召開“五社聯動”聯席會議,精準制定了針對兩位“00后”的幫扶方案。
針對云龍做過網絡主播、當過酒吧駐唱歌手的經歷,和小雨愛好文藝活動的特點,經社區黨總支推薦,濱城區志愿者學院“思源志愿服務隊”將云龍和小雨吸納為隊員,成為社區的志愿者,兩人還共同加入了“思源藝術團”。這次完美的奔赴,讓兩位“00后”找到了共同的人生坐標。
市西街道人大工委方云介紹說,“思源藝術團”和“思源志愿服務隊”是市西街道以承接濱州市“五社聯動”試點為契機,緊貼殘疾群體需求這一條主線,充分發揮社工分站這一個中樞作用,通過社工鏈接起救助政策、社會組織、人力資源、資金保障等N種助殘力量,打造的由殘疾人幫扶殘疾人的“思源計劃”。
在“思源藝術團”,云龍和小雨主動參與到藝術團工作中,很快成為藝術團的骨干,兩人參與了藝術團所有演出活動。在“思源志愿服務隊”,云龍和小雨主動協助社區開展殘疾人摸排工作,主動請纓參與社區的疫情防控。小雨主動投入到核酸檢測一線工作,哪兒有需要就去哪兒;云龍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前往一線工作,就負責為志愿者燒水送飯、完成志愿服務日志,分發物資。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在彩虹湖社區社工站,兩人對帶貨直播產生了濃厚的興起。社區專門騰出一間辦公室建成直播間,利用社區慈善基金購買了直播架、聲卡、音響等直播設備,并“鏈”動如北辰社工宋磊、尚煜舒、張金紅老師,請來電商直播專業的多名社會志愿者,幫助兩人提升直播的技巧和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社區黨總支、駐站社工、社會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云龍和小雨從最初半小時直播的忐忑不安,到直播3小時的落落大方,從最初直播經常出現的“冷場”,到面對鏡頭堅定而自信的笑容,兩位“00后”的努力感染著鏡頭前的每一個網友。
“街道鏈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多元力量,開辦8個‘社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助殘特色工作室;鏈接社工完成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困難殘疾群體救助31人次;鏈接社會組織為54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康復;鏈接社區志愿者,為108名殘疾人提供了助餐、助潔、助急、助醫等服務;鏈接募集社會慈善資金90余萬元,推行‘善行市西’慈善項目,建立起23支社區慈善基金,建立起‘汝憶愛’家鄉助殘直播平臺,開展‘鋤禾農療坊’等助殘項目6個,開辦1個社區‘微工廠’,為77個殘疾家庭提供了靈活就業的機會。”市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永濤說。(記者注:文中“云龍”和“小雨”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