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近日,在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國資國企社會責任藍皮書(2022)》中,山東港口社會責任案例《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綠色低碳之路》成功入選“綠色低碳篇”優秀案例。
為貫徹落實關于國有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一系列部署要求,國務院國資委社會責任局面向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部分計劃單列市國資國企開展社會責任課題研究,編制首份《國資國企社會責任藍皮書(2022)》,系統梳理國資國企社會責任管理創新性舉措、分析展示國資國企社會責任發展的總體趨勢和階段性特征,作為開啟地方國資國企社會責任工作協同推進新篇章的有效抓手,樹立履責榜樣,為推動地方國資國企高質量開展社會責任工作提供有力支撐。此次全國共有739家地方國企參與申報,最終包括山東港口在內的86個案例入選優秀社會責任案例。
山東港口組建以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殷切囑托,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鎖定“雙碳”目標,讓綠色成為港口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和顯著特征。
三年多來,山東港口高點統籌規劃,完善標準規范,從頂層設計入手,把生態保護放在港口戰略布局優先位置,編制《山東省港口集團綠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規劃》,部署推進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口建設,因地制宜打造“中國氫港”“數字能源港”“風光儲”一體化零碳港等特色發展板塊。同時,結合港口實際,制定《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以配套強基礎、以管理促提升、以科技推轉型,扎實推進綠色發展。
依托一體化改革發展平臺,山東港口強壯綠色發展主業“筋骨”,建設33個內陸港,開發83條海鐵聯運班列,自建超2000公里輸油管道,推進“公轉鐵”“公轉水”“散改集”“油改管”,全面提高大宗貨物綠色運輸比例。2022年,山東港口鐵路、水路、管道集疏運占總集疏運比例達到79%,油品管道運輸完成1.45億噸,占油品吞吐量的68.4%,助推港口環境“生態化”。
山東港口大力推進能源供需雙向降碳,在全國沿海港口率先編制港口移動源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強化大宗干散貨作業抑塵“六個100%”;把清潔能源應用融入港口生產各方面、全流程,建成全國沿海首個焦炭“散改集”專用條形倉,打造“無塵示范碼頭”。同時,擴大電能、太陽能、LNG、氫能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研究和應用,在行業內率先建成全國首個港口加氫站,擁有加氫站1座(在建2座)、智能集卡充換電站4座、加氣站6座、太陽能應用項目20MW、各類空氣源及地源熱泵機組100余臺(套)。2022年,電、氣、氫等清潔用能占比達到58%,萬噸吞吐量能源單耗2.23噸標煤,較2019年同比降低14.7%。
圍繞強化智慧賦能綠色發展,山東港口堅持依靠智慧賦能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建成、運營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全球首創“氫+5G”等科技成果,創新建設全球領先的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及“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干散貨專業化碼頭、自動化門機等,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建設沿海港口首個跨區域、多港區統籌聯動的大氣環境智慧管控平臺,實現大氣環境“現狀可查、風險可辨、未來可測”,以智慧港口建設賦能綠色低碳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