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韓浩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基層富民工作的實際切入點。今年以來,鄒平市黛溪街道深入貫徹“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的發展思路,錨定賦能續航鄉村振興,著力推進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用好“土”的資源,留住田園“鄉愁”
正值周末,王大哥一早便和妻子來到“自家”農場里忙活起來。“自己開墾自己種,想吃啥種啥,基本不用外面買,這一小塊農場的菜夠一家人吃了。”王大哥望著滿地綠油油的蔬菜高興地說道。

據了解,南營村位于鄒平市城區,該村因地制宜,立足本土資源,利用村內閑散土地打造了“開心農場”,這不僅讓沉寂的農田“活”起來,為早已疏遠了泥土氣息的城里人留住了“鄉愁”,同時也成為了南營村創新思路致富增收的好舉措。
“小塊農場租金每年是550元,面積約63平方米,并提供免費用水,目前,149塊農田已全部‘租出’,為村里增加年收入8萬余元,經營收入比原來的租賃模式提高了近25倍。”黛溪街道南營村黨支部書記黃維村介紹到。
做足“特”的文章,擦亮鄉村振興“金”招牌
“我們今年又種植了10畝生姜,10畝大蒜,2畝糯玉米,預計村集體收入40余萬元,能夠帶動村里勞動力500余人。”黛溪街道韓坊村黨支部書記王強說。據王強介紹,該村門口有座“制糧山”,相傳早年間整個鄒平能產像制糧山這樣大的一堆糧,這堆糧就能養育全鄒平的人,村里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寓意,于是,在2022年3月1日,“韓坊糧山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便正式成立。

依托種植合作社,韓坊村積極向外對接,與北京市農科院積極合作,共同培育優質姜種,推出“一桶姜山”品牌,全力將生姜推向更高、更大市場。“通過精加工、高檔包裝,生姜每斤能賣到十五六塊錢呢。”村民們洋溢著忙碌又滿足的笑容。生姜給韓坊村民帶來了沉甸甸的希望,如今,“一桶姜山”這張名片成為了村民手中的致富“王牌”。
隨著農業品牌建設逐步加強,黛溪街道大力實施“品牌強農”行動,依托轄區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全面實施標準化基地建設,“一桶姜山”“馬莊獼猴桃”“張高紅芽香椿”等一批地標品牌已逐漸成為該地強農富農的“金字招牌”。
建強“產”鏈條,“小買賣”成就“大產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命如此,產業亦然。黛溪街道張高村的水杏有400余年的種植歷史,明清時期曾為貢品而久負盛名,其特點“個大如桃、清爽可口、氣味芬芳、營養豐富”。目前,張高村水杏種植面積1000余畝,一棵樹產杏約200斤,村民平均畝收入2萬元。2018年7月,張高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以“土特產”推動產業振興,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讓老百姓收獲更多“真金白銀”。依托張高水杏,黛溪街道已連續開展了8屆水杏采摘節、“山色杏海音樂節”以及“水杏文化節”,新建、維修了包括鳳凰山、柳泉井、神仙炕、跌牛臺、山神廟在內的六處景點,打造出了一套集賞花、采杏、旅游一體的張高水杏文化體系,在提高張高水杏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也一舉推動了當地服務業的蓬勃發展。
“我們還將積極探索張高水杏深加工模式,打造更多優秀的、高質量的鄉村產業模塊,切實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同時,我們按照農業‘新六產’要求,全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讓黛溪街道村村‘豐’景如畫。”黛溪街道張高村黨支部書記張傳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