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4月24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邀請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新貝,市海洋與漁業監督監察支隊副支隊長高文祥、市海洋發展漁業局漁業漁政科副科長高兆明,共同介紹濱州市漁業資源保護工作情況。

據介紹,依法保護漁業資源,是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重要工作。實施禁漁期制度,開展增殖放流,有利于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在今年伏季休漁期間,市海洋發展漁業局將依法開展伏季休漁執法和增殖放流。
伏季休漁涉及濱州漁船作業海域為渤海、黃海海域,休漁時間為5月1日12時至9月1日12時。特殊經濟品種專項捕撈許可,品種、作業時間、作業類型、作業海域按農業農村部公告為準執行。休漁作業類型是除釣具外的所有作業類型,以及為捕撈漁船配套服務的捕撈輔助船。
按照要求,所有休漁漁船于5月1日12時前進入船籍港或指定漁港停靠休漁,切實做到“船進港、人上岸、網入庫、港規范”,全面落實“防火、防風、防盜、防汛”管理措施,確保海洋伏季休漁期間漁港漁船漁民安全。市海洋與漁業監督監察支隊將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越界捕撈、使用“三無”涉漁船舶以及違反伏休規定等違法違規活動,切實維護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和海洋伏季休漁管理秩序。
船籍港休漁管理制度。所有休漁漁船(除單一作業類型為釣具外的其他所有海洋捕撈漁船,以及為捕撈漁船配套服務的捕撈輔助船)于5月1日12時前返回到漁船船籍港或所屬地自然港灣停靠休漁,除經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監察局批準外省異地塢修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外省停靠休漁。
轉港申請批準制度。漁船塢修原則上在本縣(區)范圍內進行,需異地塢修的,要逐級申請審批,并報有關漁政執法機構備案,且異地塢修時限(不含往返途中時間)原則上不得超過20天。
智慧化監控管理制度。沿海縣區漁業主管部門要建立伏季休漁24小時監控值班制度,充分利用山東省漁船漁港動態監控管理系統、山東省近海海域小目標雷達監控系統及自建信息化平臺,實時嚴密監控各類漁船停港及出海狀況。
漁業執法協作制度。漁業主管部門及漁業執法機構要聯合公安、市場、工信、海警、海事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做到執法海域陸域港域全覆蓋、無死角。
船廠巡查制度。對轄區船廠實行巡查制度,全面核查船舶修造企業建造、維修、銷售等臺賬,嚴格落實漁業船舶建造審批、報備等制度。
集中看管制度。沿海各縣(區)至少建立1處違法違規漁船集中扣押點。對查獲及其他部門移交的違法違規漁船,依法進行扣押或采取禁止離港措施,扣押期滿后伏季休漁還未結束的,繼續采取禁止離港措施,9月1日12時前不得解除離港限制。
統一處罰標準制度。對查獲的違法違規漁船,嚴格落實海查陸處規定,不得在海上處罰后放行。處罰標準嚴格按照《山東省農業行政處罰裁量基準(2019年)》和《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山東省規范海洋漁業船舶捕撈規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執行。
行刑銜接制度。加強與海警、公安等部門的執法協作配合,完善聯勤聯動機制,及時互通共享情報信息,對達到刑事立案追訴標準、涉嫌犯罪的違法案件,堅決移交海警或公安部門依法處理。
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及漁業執法機構要對行政執法行為進行記錄,健全記錄信息收集、保存、管理和使用等制度,實現全過程記錄和可回溯管理。所有漁業執法案件必須通過山東省漁業行政執法管理信息系統辦理。
重大案件掛牌督辦制度。市局對群體性違法違規、重大涉外或安全生產、嚴重破壞海洋漁業資源、社會影響惡劣等案件,將進行掛牌督辦,必要時邀請公安、海警等部門參與。
2019年至2022年,濱州市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累計投入7328.75萬元,共放流23.58億單位水生生物,超額完成省級任務2.6億單位生物量。放流品種為本地品種,其中海水放流品種為中國對蝦苗種、半滑舌鰨苗種、海蜇苗種、梭子蟹;淡水放流品種為鰱鳙魚、鯉魚、草魚。
2023年,市海洋發展漁業局將繼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在濱州近海和城市水系放流半滑舌鰨、中國對蝦、草魚等苗種6億單位生物量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