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萬萬沒想到,政府為我們入的大豆收入保險讓我獲賠1.34萬元,基本覆蓋了全部損失。”這筆理賠款讓山東省禹城市倫鎮的種糧大戶鄭建民轉憂為喜。去年,鄭建民在政府的號召下采用“帶狀復合”模式種植大豆132畝,雖然大豆價格上漲了,但由于去年暴雨內澇導致大豆減產,大豆收入未達到預期。鄭建民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大豆收入險’真是及時雨,又保價格又保產量,挽救了損失,達到了預期收入。”
據悉,去年禹城市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探索大豆玉米帶狀種植,實施“穩糧增豆”戰略,創新四行大豆、兩行玉米的“四二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模式,鼓勵農戶種植,全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達13.46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近10%,為探索復合種植打造“禹城模式”。

2022年7月,經禹城市人民政府、中國人壽財險禹城支公司、大連商品交易所、廣州期貨等多家期貨公司的多輪密切溝通最終達成共識,在大豆主產區德州禹城開展了整縣制大豆“保險+期貨”收入險項目,惠及農戶600余戶,提供風險保障達1.2億元。
作為創新性的農業保險模式,“保險+期貨”模式主要面向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鏈企業等涉農主體,以農產品期貨價格作為保險承保和理賠依據,使農業保險從“保成本”邁向“保收入”,打破了由于市場供求等原因導致的農戶“增產不增收”困境,提高了農戶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為保障農戶收益、提升生產積極性、助力產業穩定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經濟導報記者從中國人壽財險德州公司了解到,在保險服務中加強科技應用,該公司秉承“主動、迅速、科學、合理”的服務原則,第一時間對接農戶,在各鄉鎮及村委干部的積極配合下迅速開展查勘理賠工作。強化科技賦能,充分運用衛星遙感及無人機現場查勘等科技手段,對承保區域內大豆生產情況進行監測,結合地方農業專家協同農戶共同開展現場查勘,快速掌握農戶作物生長損失程度,從而根據災害程度提供專業的農業服務及快速制定理賠方案。最終,禹城市大豆“保險+期貨”收入保險項目317萬元全部理賠到戶,切實保障了大豆種植戶的收益。

大連商品交易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市場價格的波動是廣泛的,一般的農業保險很難分散價格下跌的大面積風險,而期貨市場提供了價格風險對沖的平臺。保險公司在期貨市場進行價格風險轉移,即‘再保險’,打通了由普通農戶到期貨市場風險轉移的渠道,實現多方受益。”
“更多中小農戶有效銜接了大市場。”中國人壽財險德州公司主要負責人韓立霞表示,“‘保險+期貨’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農情的金融支農模式創新,為中小農戶提供了期貨和衍生品這一市場化風險管理手段,增強了他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提升了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