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瓊
近日,濱州市濱城區杜店街道水清木華社區長者食堂里笑聲、歌聲、掌聲此起彼伏,一場不同尋常的老年人集體生日會正在杜店街道水清木華社區長者食堂舉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早早準備好了蛋糕、鮮花等生日禮物,共同為三月份過生日的老人祝賀生日,送上祝福,大家忙著吃面、切蛋糕,其樂融融。

文明實踐春風化雨,時代新風浸潤心田。長者食堂給老人們過集體生日的活動,只是杜店街道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面對時代所需、使命所系、群眾所盼,杜店街道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契機,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以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依托,堅持線上線下同頻共振,持續開展生動活潑的理論宣講、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一朵朵文明實踐之花遍開杜店大地,成為一道道多彩亮麗的文明風景線。
建陣地強機制,凝聚群眾向往的“磁力場”
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落地生根,關鍵在陣地。打造線上線下“雙保障”。線下“建陣地”。杜店街道堅持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五有”建設標準,著力打造全域覆蓋、功能完善的1個實踐所和23個實踐站。根據文明實踐活動需要和基層群眾需求,統籌道德講堂、文化活動中心、家長學校、未成年活動中心等陣地資源,打造了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活動、科學普及、體育健身五大平臺,構建起部門聯動、陣地共享、互促共融的文明實踐矩陣。線上“搭活動”。借助“志愿山東”服務平臺,聚焦隊伍建設,挖掘資源優勢,注冊志愿者團隊74個,志愿者注冊人數為1.4萬人,建立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點 24個,發布線上活動82次,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志愿服務體系,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建強志愿隊伍,做大志愿服務的“朋友圈”
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換,唯一不變的,便是這座小城不斷涌動的“志愿紅”,他們忙碌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社區樓宇,成為城市文明建設發展中一抹燦爛的底色。杜店街道2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加強黨建引領,注重調動各方力量,倡導全民志愿、全域志愿,做大志愿服務“朋友圈”。廣泛動員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員、鄉土人才、科技能人、致富能手、鄉賢人物、先進人物等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引導各類公益機構、社工機構、社會組織積極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黨員變身“志愿者”積極投身文明城市創建、健康義診、政策宣講、體育文化活動、科技科普、移風易俗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把群眾需要的精神食糧、惠民政策、科普知識等送到田間地頭、村頭巷尾,提振了群眾的“精氣神”,讓志愿服務精神在便民服務中熠熠生輝。


孵化項目品牌,打造文明實踐的“特色牌”
杜店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堅持“一所一品牌、一站一特色”,設計推出“我的七彩童年”“長者食堂”“70公社”“兒童公益書法班”“周末課堂”等一批受歡迎、可持續、叫得響的品牌服務項目,探索總結出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文明實踐品牌和經驗做法。設立“需求菜單”。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將“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貫穿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始終,圍繞“服務老、養育小、讓中青年發展好”等群眾現實關切,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基礎上匯總形成“需求菜單”。“我為群眾辦實事”與“需求菜單”相結合,扎實推進文明實踐工作,開展“全民大掃除”志愿服務36次,對小區內環境衛生以及“三亂”、飛線等問題進行集中治理,提升小區人居環境。開展文體志愿服務,以“我們的節日”“聚焦群眾滿意度提升”等活動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居民業余文化生活。開展便民志愿服務,聯合社會力量為居民提供理發、義診、健康檢查等便民服務62次,切實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應”。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賦予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遍地開花的實踐陣地、無處不在的志愿服務、群眾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如今,一粒粒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根植于杜店大地,煥發勃勃生機,描繪出一幅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生動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