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望道》是由侯詠執導,劉燁、胡軍、文詠珊、王鏘領銜主演的近代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以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為主線,以點帶面再現了翻譯《共產黨宣言》事件背后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展現了時代流變中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描繪了青年革命者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堅持和拼搏。《望道》堅持直面歷史真實的創作理念,通過藝術真實的方式再現了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歌頌了建黨初期的革命歷史人物勇氣和追求。影片一方面繼承了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精神內核與創作理念,同時在敘事方面,把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有機結合,以陳望道的個體命運變化為主線,串聯愛人、師生、同仁等豐富的人物群像,展現宏大的時代背景。同時,在審美創作思維上,影片擺脫了非此即彼的簡直性,采用一種辯證的、整體的創作思維,從而有效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實現了革命歷史題材的新突破。
一、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融合
《望道》勇于直面歷史真實,真實還原上世紀初葉,中國混亂、迷茫的狀態,刻畫了一群堅持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用影像語言講述陳望道、陳獨秀為代表的革命青年在革命初期的重重困難和種種挑戰。影片通過藝術真實的方法再現翻譯《共產黨宣言》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歌頌了建黨初期革命中的歷史人物,肯定了革命的正確性,實現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融合。
侯詠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在真實素材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把真實的史料進行戲劇化的處理。比如影片在尋找盤尼西林這一事件的處理上,陳望道的夫人蔡慕暉為解救陳望道去找戴季陶求情,但是戴季陶威脅蔡慕輝,只有翻譯新聞報道才能得到盤尼西林,蔡慕輝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拒絕翻譯虛假的新聞報道,沒有盤尼西林的蔡慕輝失落地回到醫院,沒過多久,醫院卻收到了盤尼西林,陳望道也因此得到醫治。這時觀眾會認為是戴季陶送來的盤尼西林,認為戴季陶仍然念及兄弟情義,但是劇情反轉,楊逢林出現,告訴陳望道“救命藥”的真實,觀眾才明白,救了陳望道的盤尼西林是周恩來送來的。而在歷史資料中,沒有周恩來送盤尼西林這一事件的記錄,但是在重慶時,周恩來為營救地下黨人、民主人士做了很多事情,也一直秘密和陳望道聯系。影片正是基于這種真實的時代背景和人物邏輯背景,通過對真實史料的提煉與加工,完成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融合。
翻譯《共產黨宣言》是中國革命進程中重要的歷史事件,在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講述中,對于陳望道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影片沒有進行平鋪直敘的講述,也沒有進行戲劇化的劇情設置,更沒有局限于陳望道復雜的內心活動,而是通過“留白”的藝術方式進行處理。當他為了《共產黨宣言》中Bourgeois和Proletarians兩個詞輾轉反側,為日譯本的“紳士”和“平民”不足以表現兩個群體間針尖對麥芒的沖突而犯愁時,他選擇走出陋室,去到山頂上練習拳法,到廣闊的自然中去找尋當初翻譯《共產黨宣言》初心,在山水和萬物的變化中之中獲得頓悟,進而完成了對于真理的把握和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深思。
二、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的有機結合
《望道》是一部個性突出的、特質鮮明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在長時間的創作實踐積累的過程中,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已經形成一定的創作程式,宏大龐雜的歷史敘事、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形象。而《望道》的突破在于,影片一方面繼承了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精神內核與創作理念,同時在敘事方面,把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有機結合,以陳望道的個體命運變化為主線,串聯愛人、師生、同仁等豐富的人物群像,展現宏大的時代背景。同時,在審美創作思維上,影片擺脫了非此即彼的簡直性,采用一種辯證的、整體的創作思維,從而有效的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實現了革命歷史題材的新突破。
在藝術表達方面,《望道》將宏大的敘事與個體人物的書寫進行有機結合,將人物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片段進行藝術化的處理,通過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這一核心事件,帶出了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展現了陳望道追求真理,追逐信仰的傳奇人生。
影片在完成對陳望道人物形象書寫的同時,也塑造了精彩的人物群像,既有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追求真理的早期革命先鋒,他們在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道路上堅守和拼搏;也有為革命舍生取義的工人楊阿龍,即使萬分恐懼地面對敵人的槍口,他依舊選擇堅持自己的信仰舍生取義;更有陳望道的人生伴侶和堅強的后盾蔡慕暉,為了正義拒絕翻譯失實的新聞稿,用行動的支持陳望道的信仰。
除此之外,影片中反派角色的塑造也突破了以往的窠臼,影片擺脫了以往影片中非此即彼的簡直性,以往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是被簡化或忽視,但是在影片《望道》中,反面人物戴季陶的形象塑造入木三分。通過戴季陶信仰前后的變化,鮮明地刻畫了一個共產主義先驅到反共先鋒的“圓型”反派角色,影片開始時戴季陶是一個充滿了革命的熱情的愛國青年,他與陳獨秀聯合創辦《新青年》,宣傳愛國思想、宣傳社會主義思潮,積極投身到早期共產主義的革命事業中。但是后來,戴季陶背叛了革命,成為了國民黨右派的旗幟性人物,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反共先鋒。但是每次遇到陳望道時,戴季陶卻不敢直視陳望道眼睛,因為他背叛了革命也背叛了信仰。
總之,影片《望道》的主創者們用心、用情去對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歷史故事展開藝術演繹,完成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融合,通過宏大敘事與微觀書寫的有機結合,獲得了重要的突破,也樹立了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乃至紅色電影在新時代的一個新標桿,豐富、拓展了紅色電影的發展方向,其留下的重要創作經驗值得我們去認真地進行梳理、總結,并展開進一步的探索。(劉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