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董穎穎 趙文岐
在陽信縣商店鎮“陽信益禾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養殖蚯蚓的大棚里,迎著初夏的朝陽放眼望去,呈現在眼前的一排排牛糞壟錯落有致,而扒開牛糞壟,就會看到紅艷艷的蚯蚓一個勁地來回鉆,被蚯蚓消化過的牛糞,全部變成了疏松略帶黑色的殘余物,原本臭氣熏人的牛糞也變得一點臭味兒都沒有。

陽信作為“中國第一牛縣”,肉牛存欄量達到27余萬頭,年產牛糞數量巨大,為養殖蚯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一畝蚯蚓一年吃掉110余噸牛糞,86畝蚯蚓,一年能吃掉近萬噸牛糞,能產30多噸蚯蚓糞。蚯蚓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生態系統中,蚯蚓既是消費者、分解者,又是調節者,蚯蚓可以當作飼料添加劑、更是傳統的中藥“地龍”,市場需求很大。同時,蚯蚓體內能分泌一種酶,可以把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分解掉。蚯蚓吃掉牛糞,排出的蚯蚓糞是營養豐富的有機肥,用于種植蔬菜、水果等供不應求。
“我們公司做蚯蚓行業做了十幾年了,以前養殖基地在濟寧、河北,陽信的牛產業比較大,牛糞資源比較多,我們就把基地搬到陽信了,用牛糞養蚯蚓,好處是牛糞變廢為寶,可以變成更好的有機肥,我們公司還有深加工廠,對接制藥、美妝、還有垂釣等諸多企業,前景一片大好。”該公司總經理吳慶功說。

目前,該公司設計養殖總面積86畝,到現在已養殖蚯蚓3個棚40畝,剩余部分計劃到6月份建設完工。蚯蚓養殖大棚安裝了動力柜,方便起降棚膜的同時,還能適時控制濕溫度,周圍的防鳥網,也有效防止了鳥啄食蚯蚓。為便于機械管理,該養殖基地摒棄了傳統的滿地覆蓋牛糞,而是按標準寬度設計了牛糞壟,讓蚯蚓在牛糞壟里生長繁殖。“我們的養殖基地每畝鋪設牛糞壟220米,每米產成品蚯蚓2-3斤,一批可產600斤左右,第一批需要生長45天,以后每批平均生長25-30天。大棚養殖的可以生長12批,露天養殖的能生長10批。鮮蚯蚓的價格受季節和市場供求影響隨時變化,但除去各種投入成本,一畝蚯蚓純收入至少在1萬元以上。”該公司技術總監王提超介紹道。
隨著蚯蚓養殖基地的建成投產,且規模的不斷擴大,除固定機械使用外,人工使用量也逐步增加。據介紹,僅這86畝蚯蚓養殖基地,全年至少能為附近村民提供3000多人次的就業機會,讓村民在不耽誤自家農活的情況下,額外增加經濟收入1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