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往往要通過“搬遷”來尋求更多機遇。一般來說,企業對遷入地的選擇,是對當地區域資源、競爭局勢、輻射范圍、地區政策等因素綜合評價的結果。企查查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市場經濟主體累計遷址25.7萬次,在這一輪“搶企大戰”中,山東以2.1萬家遷入企業在全國省份中排名第4位。
全省整體表現不俗,16市各自表現如何?排名靠前的城市又有哪些吸引企業的亮點?現在,我們將結合近5年數據,多維度比一比16市的“搶企”能力。

企查查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山東企業遷入量總共有20852家,平均各市遷入1303家。濟南、青島、臨沂位列企業遷入量省內排行前三,3市的遷入企業均超過2000家。此外,菏澤、濰坊兩市遷入企業均超過1000家,更多城市處于500-1000家之間,數量高達9個。

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和青島兩市的表現放在全國也相當“能打”。在全國企業遷入量城市分布TOP20中,濟南和青島分別位列第7和第15位。
如果說濟南和青島占據省內“搶企”能力前兩名早在意料之中,那么緊隨其后的臨沂和菏澤能吸引到眾多企業“落戶”,背后原因值得思考。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劉德軍認為,企業選擇一個地方遷址,既要看到該地已有的交通區位、資源要素、資源稟賦、營商環境等基礎條件,也要看到未來的發展潛力。
臨沂是物流之都,對于企業來說,落戶臨沂意味著可以享受更低的物流成本。著眼未來,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臨沂提出打造“兩萬億級”商城,當地企業正面臨著新的利好和機遇。
至于菏澤,近年來牡丹機場、魯南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也在加快形成,菏澤正展現出其獨特的區位優勢。當前,菏澤經濟總量已從“全省墊底”邁向“躋身中游”,加上新一輪“突破菏澤 魯西崛起”行動的實施,菏澤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遷移來源看,近5年全省近2.1萬家遷入企業中,有6595家由省外遷入,相當于大約每三家遷移企業中就有一家是“外來戶”。具體到市,菏澤對省外企業吸引力尤為突出,以1130家省外企業超過青島成為跨省企業遷入量最多的市,臨沂和濟南分別位列第3和第4位。按比例看,菏澤的省外遷入企業占比也是最高,有超過一半遷入企業來自省外。

從企業類型看,遷入山東省的2.1萬家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97.0%,國有企業占比1.0%。所有遷入企業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合計有2.0萬家,占比94.2%,其次是合伙企業599家,占比2.9%,個體工商戶有220家,占比1.1%,個人獨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有185家、166家,分別占0.9%、0.8%,其余類型企業數量均在10家以下。

在眾多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指標。2018年以來,我國合計有4439家高新技術企業遷址,其中跨省遷移的有2324家,江蘇落地數量最多,山東以193家排名第2,前5名依次還有海南、浙江、廣東上榜。
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分析,江蘇、山東、海南、浙江等均為沿海地區,沿海地區高新產業起步早,發展勢頭相對強勁,豐富的生產要素基礎能夠有效降低企業遷移承接成本。

對于山東來說,高新技術企業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山東16市中,省外高新技術企業尤其“偏愛”濟寧市。193家省外遷入的高新技術企業中,落戶濟寧的有86家,占了全省的45%;東營市緊隨其后,省外遷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6家,占全省的24%。
濟寧為何受到高新技術企業的青睞?劉德軍認為,作為魯南經濟圈中的重要城市,濟寧有著扎實的工業底子,特別是在傳統和新能源、工程機械等產業方面已塑成優勢。近年來,為鼓勵科技創新,濟寧市花大力氣改善自身條件,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土壤。比如記者了解到,濟寧市產研院比山東省產研院還早兩個月掛牌,圍繞濟寧市“231”產業集群,專家級“外援”持續將高科技產業化項目引到濟寧安家落戶。為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濟寧市成立了規模20億的高成長企業發展基金,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投貸聯動的方式,為企業輸送源頭活水。目前,濟寧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突破1300家,連續兩年實現大幅增長。
透過16市在搶企大戰中的表現,不難發現山東頭部城市的吸引力夠足,而菏澤、濟寧、臨沂等腰部城市也憑借著自身產業、區位優勢和政策激勵等利好因素,引來越來越多省內外企業落戶。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認為,產企遷移瞄準產業基礎資源豐富地區,因此,地區招商引資重在加強自身基礎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完善招商助企政策,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壯大優勢產業集群,進而吸引高端人才,厚積薄發以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