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6月1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工業立市、實業強市”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畜牧水產產業專場。市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鄭紅麗,市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吳元更,共同介紹了全市畜牧產業情況。

據介紹,2022年,全市畜牧生產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畜牧產業集群不斷壯大,對全市GDP增長拉動明顯;生豬穩產保供任務超額完成;畜產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未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全市肉蛋奶總產量91.37萬噸,人均占有量233公斤,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5倍;畜牧養殖一產實現產值184.76億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30.97%,增速7.8%,增幅居全省第1位;全市畜牧業全產業鏈實現總產值1315.32億元。
全市爭取省級以上項目資金1.3億元,同比增長46.15%;其中肉牛提質增量項目,濱州2個縣入選(全省共6個縣區),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405.2萬元,居全省第1位。今年一季度,畜牧產值29.73億元,可比價增速8.1%,同比增長17.97%,占全市農林牧漁產值55.96%。
實施種業育牧工程。加大對渤海黑牛、洼地綿羊、魯北白山羊、德州驢4個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完成地方良種的遺傳資源性能測定。2個種業企業成為全省三大國家級地方品種保種場之一。目前,全市有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3處,國家級核心育種場2處,省級保種場或資源場5處,種畜禽場43家,主要畜種的種源自給率達到75%。同時,利用濱州優勢品種與引進國外優質品種,通過現代化育種技術,積極推進高檔肉牛新品系雜交培育。
實施產業興牧工程。據了解,全市擁有畜禽規模化養殖場1808家,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5.5%。養殖主體格局呈現出龍頭企業引領、集團化發展、專業化分工等發展趨勢,單場養殖規模大幅增加,組織化程度和產業集中度顯著提升。2022年,新建畜牧項目27個,完成投資15.74億元。年內建成國內首個萬頭肉牛5G牧場,新增2家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1家全省智能牧場,3家企業獲評智慧畜牧業應用基地。
推進現代化屠宰加工體系建設。全市現有規模肉牛屠宰企業25家,年屠宰能力120萬頭,居全省第1位;規模以上肉禽屠宰企業21家,屠宰量7.16億只,位列全省第4位。山東新盛集團白羽肉雞日加工能力120萬只,居全國第1位。新諾爾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的投產運行,填補了濱州生豬規模化屠宰加工空白。積極推進畜產品精深加工,具備冰鮮分割牛肉、熟食冷切牛肉等4大類100余種產品的加工能力,惠民縣和美公司年產6萬噸烤腸制品項目和無棣天頤康1萬噸雞產品深加工項目等加工項目的投產進一步延長了肉禽加工鏈條。
全市牛肉冷鏈物流配送達50萬噸,是天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牛肉產品主要供應地,分別占天津、北京清真市場份額的50%和30%以上。投資7.4億元的牛智谷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產,成為鏈通國際、引領全國的肉牛產業中樞。
實施品牌強牧工程。擁有市級以上畜牧類龍頭企業達到15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36家,市級以上畜牧龍頭企業達到150家,2家企業入選山東省首屆農業產業化“頭部企業”。3家企業獲評全國畜禽屠宰質量標準創新中心健康肉試驗示范基地,20家企業獲評山東省優質特色畜產品企業,7家企業獲評省級畜禽屠宰標準化企業。
振興民族奶業品牌。深入挖掘“特色酸奶”75年紅色歷史,培樹新時代老渤海精神,實施“奶業振興”和“黃河戰略”,推出本土酸奶制品“澳納特”等系列產品,填補了濱州乳制品行業空白。
叫響全國第一牛縣品牌。陽信縣推進綠色肉牛600億級產業集群建設,成功創建“陽信牛肉”區域公用品牌,持之以恒打造全國“第一牛縣”。陽信牛肉不僅走進北京奧運會、博鰲論壇、粵港澳大灣區,更是在杭州G20峰會、青島上合組織峰會的“國宴”上亮相。
加快預制菜新興產業發展。出臺《關于加快推動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全力打造“濱菜紛呈”預制菜區域公用品牌。全市從事肉制品深加工和預制菜制作的企業490家,年產量125萬噸,產值152億元,涉及調理品、肉灌腸類、醬鹵肉等上百個產品。
實施綠色穩牧工程。全市飼料生產企業153家,總產量431萬噸,總產值309億元,位列全省第4位;獸藥生產企業10家,總產值3.38億元,位列全省第6位,實現出口創匯8.24億元。全市成功創建省級示范企業4家、飼料行業高質量發展齊魯樣板企業5家,1家企業獲評山東省十佳中獸藥品牌。引導企業無公害畜產品認證8個,通過新版GMP認證企業9家,全市4個縣市區實施了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培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養殖場戶500家,5個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
推進“糧改飼”和牧草種植。全市7個縣市區分別被確定為國家級和省級糧改飼示范縣,糧改飼面積超過50萬畝,牧草種植面積4.88萬畝,年生產優質飼草77萬噸。
實施安全護牧工程。強化動物疫病防控。抓好春秋兩季集中免疫與檢測,應免畜禽免疫密度達到100%。加強獸醫實驗室建設,市縣兩級全部通過考核。高標準推進無疫區建設工作,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評估,全市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強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加強檢疫監管,全面推行電子檢疫出證。強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全市共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5處,病死畜禽集中處理率達98%以上,收集無害化處理病死豬18.48萬頭,牛羊禽1243噸。堅持檢打聯動、行刑銜接、部門配合,不斷強化各項監管措施,畜產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未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實施隊伍助牧工程。市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聯合市婦聯、人社局、總工會組織舉辦了全市動物防治員等6項技能競賽,推薦15名技術人員參加了山東省“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4個比賽項目,獲一等獎1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2名、優秀獎1名,集體二等獎1項。
開展“兩訪兩促”(訪基層、訪企業,促高質量發展、促工作規范提升)活動,著力打造“鄉村振興走在前,強牧富民我當先”機關黨建品牌和“助企惠民”畜牧志愿服務品牌。牢固樹立“小單位也要有大作為”的理念,開展了“兩創兩爭”(創唯一,爭第一,創品牌、爭先進)活動,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年內本系統干部62人次受到省直單位表揚獎勵,實現了“干一流工作、促一流服務、創一流業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