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6月2日,“濱州市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副書記、三級調研員李國義,市海洋與漁業監督監察支隊副支隊長高文祥,市海洋發展研究院海洋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張越,市海洋發展漁業局漁業漁政科副科長高兆明,共同介紹了相關情況。
據介紹,今年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也是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為引導全社會進一步樹立“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理念,提高海洋日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結合“全國放魚日”活動,將于6月5日正式啟動“河海相融,大美濱州”世界海洋日宣傳活動。
記者獲悉,今年的海洋宣傳日,市海洋發展漁業局策劃了增殖放流、休漁護漁聯合執法、海洋災害應急演練、科創沙龍、海洋預報減災宣傳培訓等11項活動,旨在引導更多的群眾了解濱州海域的狀況,參與到濱州海洋保護公益活動中來,共同守護海洋家園。

2022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441.91億元,較2021年增量40億元、增幅10.1%;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14.85%,同比提高0.89個百分點,“海上濱州”建設取得新成效。
海洋產業增添新動能。全力抓招引、促投資、建項目,簽約14個涉海項目、總投資超100億元,銀企對接協議融資44億元、授信392億元,111個涉海項目完成投資198.3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4%,為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擴大海洋領域對外開放,組織參加東亞海洋博覽會、山東與世界500強連線,舉辦云招商推介、泰山科技論壇等活動30余場次。
海洋產業實現新突破。海洋生物保健品實現“零”的突破,全市首個海洋生物保健品海蕾牌DHA軟膠囊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健字號”批復。海工裝備產業不斷壯大,8家風電裝備領域企業被納入全省風電聯盟,無棣海忠軟管制造有限公司16.09公里深海復合軟管應用于東海油田,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填補國內空白。成功創建全市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海水淡化產能規模居全省第3位,打造了海水綜合利用“濱州模式”。組建100億規模的投資基金,推進“一港四園”建設,全力打造魯北鹽堿灘涂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
海域管理取得新成效。承接自然資源委托代理、海域統一確權登記2項國家級試點,探索海域立體開發模式。實施海洋藍色碳匯行動,完成首筆海洋牧場碳匯質押貸款,建立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四港聯動取得新發展。加快推進四港聯動、多式聯運,小清河復航濱州段完工,山東港口鄒平內陸港揭牌,沾臨高速、北海貨運鐵路專線通車,濟濱高鐵、津濰高鐵開工建設。2022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4768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海洋治理譜寫新篇章。完善陸源污染追溯鏈條和監控體系,率先對7家直排海污染源安裝在線監測設施,全市913個入海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強力推進國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截止到2022年底,累計撥付資金1.37億元,完成總工程量的30%。
持續開展海洋漁業增殖放流,投放各類水產苗種7.64億單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強化海上安全管理,落實漁船管控四級包保責任,建設動態監控網絡、海上救護驛站,更新1367套漁船通導設備,全面提升漁業生產本質安全水平。
海洋科創再上新水平。充分發揮市海洋發展研究院作用,聯合14家科研院所、28家涉海企業,建設水產品加工研發平臺等科創聯合體18個,實施人才“三進三創”工程,引進152名海洋科技人才。舉辦海水淡化、海馬產業等高峰論壇,“招賢揭榜”簽訂科技合作協議13項,轉化科研成果32項,助企增收近5億元,海洋發展的科創動能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