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高珊珊
坐落在沂蒙山區腹地的臨沂市是革命老區,在這里誕生了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近日,夷陵·扶溝·陽信·五臺“四地”聯合青干班來到山東臨沂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瞻仰革命圣地,體驗紅色精神,緬懷革命先烈。

沂蒙精神孕育于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時期。沂蒙特殊的地理環境、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讓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參軍支前,以實際行動表達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在學習參觀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的“沂蒙紅嫂”,感受到她們在那個戰火連天的年代中無私奉獻、無懼無畏的大愛。“沂蒙第一紅嫂”明德英同志又聾又啞,孩子不足周歲,但是當她遇到身負重傷的戰士時,她機智地掩護了戰士,并用甘甜的乳汁滋潤了戰士干涸的喉嚨,挽救了戰士的生命;“沂蒙六姐妹”中沂蒙紅嫂們在寒冷的河水中用柔弱的身軀架起了“火線橋”讓部隊順利渡河,是沂蒙人民支援革命的豪情壯舉;“沂蒙母親”王換于在做好抗日工作的同時,創辦托兒所,挑起了撫養和照顧抗戰將士子女的重擔,成功保護養育了40多名革命后代,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卻先后夭折,她流著淚說:“咱們的孩子沒了可以再生,烈士的孩子沒有了,可就斷根了啊。”在那個文化教育有限的年代,她作為一位普通的農家大嫂,卻把一生都獻給了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我被深深地震撼著、感動著……
戰爭年代,沂蒙人民一切為了前線,堅定不移地跟黨走,展現了偉大的沂蒙精神。如今,戰爭已離我們遠去,但沂蒙精神已經厚植于我們心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干部,我們要以史為鑒,繼承弘揚沂蒙精神,讓沂蒙精神代代相傳。
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黨走。堅持不解地加強黨性修養,依托商店鎮老觀王村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舊址展館不斷進行研學訓練,提高理論水平和政治修養。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理論學習、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用理論上的成熟來保證政治上的堅定,并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之中去,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找準群眾利益訴求,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頭,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牢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樹立正確政績觀,樹立“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標準和要求。多從“人民需要”和“利于人民”的角度想問題、做決策、干工作,真正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實干擔當,扎實推進作風建設,走好實干之路,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要勇于擔當歷史使命,不負人民重托,腳踏實地,帶頭弘揚實干精神,帶頭勤奮工作,在學習和實踐中增強干事本領,干好本職工作。多到艱苦崗位、基層一線去鍛煉,接地氣、經風雨、見世面,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干,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用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