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劉維杰
近日,夷陵·扶溝·陽信·舞臺“四省四地”青年干部聯合培訓班走進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沉浸式體驗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瞻仰烈士陵園,祭拜曾在這片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戰士。
長眠于此的2043名戰士,平均年齡只有23歲,正是青春最好的年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青年干部生逢其時,更要涵養民族氣節,不忘初心使命。
長志氣,立鴻鵠之志,少年壯志當擎云。13歲的周恩來在回答校長的問題時斬釘截鐵地喊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25年,面對浩浩蕩蕩的湘江之水,毛澤東寫下了那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青年同志生逢偉大時代、接受先進教育,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更要志向高遠、永葆初心。
1954年,懷著報效祖國遠大理想的郭永懷踏上回國的郵輪。1968年,他懷抱著機密資料,永遠離開了我們。直到犧牲,他都始終踐行著為民初心,踐行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偉大境界……青年同志要繼續奮斗,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前行。

強骨氣,煉錚錚鐵骨,寶劍鋒從磨礪出。當前,國際社會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想要將“威脅”轉為“機遇”、從“變局”中開“新局”,首先要有錚錚鐵骨,在風云變幻中站穩腳跟,“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當吉鴻昌將軍被美國人羞辱“中國已經不存在”時,他將寫著“我是中國人”的牌子掛在胸前;當一排只剩下最后的6名戰士時,他們高喊著“共產黨萬歲”毫不猶豫地跳下了480多米高的山崖,留下了“黃崖山六勇士”的英雄事跡;在面對鄰國士兵進犯時,戍邊戰士堅定“寸土不讓”的信念,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軀捍衛國界安全……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青年同志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以戍邊烈士為榜樣,在一次次的理論學習中鍛煉錚錚鐵骨,在急難險重的工作中鍛煉錚錚鐵骨,在增強斗爭意識和能力中鍛煉錚錚鐵骨。
積底氣,抱為民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人民共出動臨時民工69萬人,二線常備民工15.4萬人,隨軍常備民工7.6萬多人,總數達到92萬多人。“9個群眾照顧1個兵”,擔架隊,彈藥隊,補給隊,醫療隊……正是人民群眾的擁護,匯成了排山倒海的斗爭偉力,幫助解放軍打贏了一場場戰役。“識字班”高舉過頭頂的門板,村民自發組織的“茶水站”,還有“沂蒙紅嫂”手中的軍鞋、煎餅,無不展現了人民群眾對解放軍的支持與愛護。黨執政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青年干部要守牢初心使命,將為民情懷深深根植于個人心中,要堅持人民至上,將群眾來信當“家書”,將群眾困難當“家事”,在為群眾做的一件件“小事”中拉近與群眾的關系,鍛煉為民服務本領。
當前,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一代更要長志氣、強骨氣、積底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